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
立憲運動其實是晚清的政壇上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它曾經引發了無數當時開明人士的追捧,認為中國從此得救了。可是他們注定失望,因為立憲運動最終只是喊了一個很響亮的口號,最后卻是失敗了的。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清末立憲運動的相關介紹
清朝末年,由于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清政府的統治者同資產階級,人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資產階級紛紛要求清政府向世界先進的國家學習,改革國家的政治制度,往立憲的政體方向發展,清政府迫于民眾的壓力,不得不向西方學習,因此,清末立憲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序幕。
1905年,清政府派出了以載澤為首的五大臣出國考察各國立憲政策,五大臣后將自己考察的結果上奏,清政府開始了頒布了相關的諭旨,開始準備走向立憲的道路。由于清政府的妥協,清末立憲運動在立憲派的宣傳推動下走向了不斷發展的階段。國內外紛紛建立相關的團體來支持立憲派的運動。在清政府的引誘下,支持立憲運動的資產階級開始了國會請愿運動,請求清政府建立國會,而清政府也假意頒布了相關的立憲法則,準備成立內閣,召開國會。
清末立憲運動中,資產階級除了要求清政府提高民眾參與政治,談論政治的權利,也要求在各鄉鎮推廣學堂,讓更多的民眾能有學習的機會,提高國民的教育普及率。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國家大事中。但是1911年,隨著清政府不斷驅逐各地的請愿代表,資產階級立憲派的主張最終失敗,資產階級革命派于1911年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清末立憲派支持的立憲運動以失敗而告終。
清末立憲運動破產的標志
清末立憲運動破產的標志是什么?答案十分一致,破產的標志就是皇族內閣的成立。在立憲運動進行的十分順利的時候,清政府竟然突然成立了一個皇族內閣,里面的成員全部都是皇親國戚。這一行為完全暴露出清政府立憲運動的真正目的,也令國民失望之極,從而引發了民族革命。
清末立憲運動是清政府在各方壓力之下進行的一次新政改革。當時的義和團打破了列強直接侵略清朝的計劃,使其采取以華制華的方式占領中國。但是帝國列強不斷對清政府施壓,并且要求清政府進行民主改革。當時的日俄大戰的勝利,清朝各個階級人民的支持和五位留洋大臣帶回來的情報紛紛指向立憲運動是救國的好方法。而對于此次來說,這一立憲運動可以鞏固自己的位置,還能解決內憂外患,一舉幾得,于是進行立憲運動。
清末立憲運動前期的改革十分順利,因為這次的清末改革被開明人士寄予厚望,同時對于慈禧來說,也是鞏固自己政權的最后方法,對于帝國主義來說清政府的這次改革也符合他們的期望值。清政府這次的改革相當全面,但是間接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它最終的結果也是失敗了。
皇族內閣的成立總共有13位成員,全都是皇族。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欺騙性質,讓人大失所望,立憲派紛紛投身革命。
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
關于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有幾點解釋。但是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經濟問題。中國經濟還是非常落后的,小農經濟已經成為了一大詬病,所以中國的根子就是腐爛的,再怎么施肥,樹也是壞掉了的。
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二,便是封建的這些思想。有一個詞語來形容這種封建的思想,叫做根深蒂固。老佛爺那一堆人,是唯我獨尊慣了的,所以他們不會允許有挑戰自己權威的人物出現。然而立憲運動,雖然給他們保留了一個名號,可是實權到底是給別人了,這肯定是朝廷里面的那幾個不能夠忍受的。
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三,就是有小人不愿意看到中國好。因為如果中國強大起來的話,他們還怎么欺負?所以,他們就不想讓中國搞這個立憲運動,千方百計地各種施加壓力,各種阻撓。
立憲運動失敗第四個原因,就是當時了解什么叫做立憲運動的人實在是太少了,這其實就是那幾個“肉食者”在決定中國將來該怎樣,并沒有讓老百姓參與進來,也造成了立憲運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