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真正的師父是誰
元始天尊真是姜子牙真正的師傅嗎?姜子牙真正的師父是誰?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姜子牙真正的師父是誰,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姜子牙真正的師父是誰:
西周時有一位著名的謀臣,名叫姜子牙,他輔佐西周武王,征伐商紂,歷經千辛萬苦后,將紂王逼得自焚而死,后來由此而衍生出了一本神話小說,在這本書中,他化為了神通廣大的姜尚,那么又是誰教授了這位傳奇般的人物,他手下有很多本事不俗的徒弟,可是他的師父又是誰呢?小說中他是玉虛宮自玉虛宮出身的弟子,隨著西岐大軍,征伐氣數將盡的商紂,不僅與各路神魔交手,最終還親自宣讀了封神榜,只是因為他生來與仙道無緣,才只能在人間享受榮華富貴。
在正史中,他是一位非常富有才華的賢臣,而且在政治和軍事方面都頗有建樹,歷代統治者都將他視為非常難得的良臣,在唐朝以前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對他贊賞有加,歌頌他的功德。唐朝的李隆基,期望國家能夠安定,他需要姜尚既忠心耿耿,又盡心盡力的能才,為了紀念他,每次出師征戰或者是有人才應詔的時候,他都會親自前去廟里拜謁。后來又賜姜尚謚號為“武成王”,將他視為我國的“武”圣人,而在抵御外族侵略的時候,北宋君主還曾下令讓全體軍事將領,在出征前必須先將《太公兵法》研讀一遍。姜尚是一個非常傳奇性的人物,他的“姜太公釣魚”之法,可謂是開辟了這種向君主自薦方法的先河,他成功地讓武王接受了自己,可以說是將這種自我推銷的方法演繹到了極致。
年輕的時候,姜尚是個殺牛的屠戶,為了討生活還做過酒店掌柜,可是他的志氣卻并未在這段期間磨滅,據說姜尚年過花甲才開始鉆研學術,本來已經算是暮年,只等著壽終正寢了,可是他的心卻仍舊撲在了天下,而且不斷如此,他還成功的幫助周武王奪得了江山,可謂是非常勵志。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平均年齡較低,年過五十就已經算是大壽了,而姜尚不知道使用了何種養生之法,居然活了整整139歲,就算在今天也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得到西周的賞識之后,他終于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率領數萬人的西岐大軍,在牧野與商紂的十幾萬大軍交手,雖然后者人多勢眾,但是卻士氣低落,在這場戰斗中表現的力不從心,西岐軍隨意的沖殺了機會,便將其陣營沖的七零八落,商朝兵將紛紛上前投降,紂王眼見著自己的部隊越打越少,而西岐大軍卻越發的強勢起來,知道局勢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于是便返回了都城,在鹿臺上自焚而死,從此殷商的歷史便徹底畫上了句號。可以說,若非姜尚的緣故,他們或許還有掙扎的機會,所以在事成之后,西周將其視為朝中重臣,封他做了齊王,以示獎賞。
姜尚不但會打仗,能夠在疆場上運籌帷幄,他還擅長語言,其所做的《乾坤萬年歌》準確度極高,甚至將歷朝的更替,以及帝國的名稱,甚至是當時所處環境中的政治色彩都相詳細的寫在了里面。這些在后來都被得到了印證,所以說在預言這一領域,他也是其中的先鋒人物。雖然通篇只用了不到一千個字,但卻將基本將后世的情況描繪了出來了,可謂是頗具傳奇色彩。雖然也有稱這是原作者為了抬高此文的價值,只是借助姜尚身上的神秘色彩罷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身上的確有這樣一種神奇的美麗。
那么姜尚本事如此之大,那他的師父又是何方神圣呢?在小說中,他的師父乃是鼎鼎大名的闡教教主,元始天尊。雖然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凡事不會空穴來風,一定有某位圣人一般的人物,只不過年代已經過了如此久遠,我們不能再去細致的追查了,只能講希望寄托在諸位考古學家的身上,希望這些學者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姜尚有一個應該有一個水平很高的師父,凡人不會無師自通,此人一定很有本事,之所以籍籍無名,應該是江湖上的一位隱士。
姜尚的徒弟很多,不過多數都與神話傳說有些關聯,因為姜尚本身也是個算命先生一般的人物。雖然神話傳說無法與現實相比,傳說中的元始天尊,并非是他真正的師傅,而史書里也沒有對此人詳細的描寫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位隱士肯定是位文武雙全,還兼有德才的圣者。
姜子牙簡介:
姜子牙,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太公,即姜尚(史稱太公望;史書皆稱呂尚、呂望;俗稱姜太公、姜子牙),為炎帝之后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岳,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被賜姓姜,封于呂地(位于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王村鄉董營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營村),并建立諸侯國呂國。為呂氏始祖,后世從其封氏(根據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稱氏的規定),故曰呂尚。享齊國祀者必呂氏,故史記云:蓋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呂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故為呂氏,曰呂尚。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于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于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于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
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后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傳說姜尚本是處士,為逃避殷紂的暴政,隱海濱。又說他曾事紂,因紂無道而離去,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文王。還有的說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賣飲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說他年老窮困,隱于渭濱,以漁釣于周文王,文王載與俱歸,立以為師。以上所說歸周的途徑雖不同,但歸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則是肯定的。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獄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文王歸國,便與姜尚暗地里謀劃如何傾覆商朝政權。為此,姜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由于這個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權謀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稱鼻祖。
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痹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越來越多,逐步占領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為最后消滅紂王,取代殷商,創造了條件。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
一次,周武王問道:“我欲輕罰而重威,少行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能教化民眾,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聽計從,時時慎于行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時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漸羽翼豐滿,國勢日隆。武王九年,為了探察諸侯是否會集而東討商國。周軍在姜尚的統帥下,浩浩蕩蕩開到孟津,周武王在這里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發表了聲討殷紂王的檄文。屆時800諸侯會諸此地(當時的諸侯國都很小,商朝國土中竟達1800多個。后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在兼并混戰中形成的較大的諸侯國),顯示了武王的聲威。當時許多諸侯都說,“商紂可伐!”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統治雖已陷入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內部尚無明顯的土崩瓦解之狀,如果興師伐紂,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于是,決定班師而回。這次行動,實際是滅商前的一次預演,在諸侯國間產生了強烈影響,使更多諸侯聽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統治集團核心發生內訌,良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為奴,微子啟懼禍出逃,太師疵、少師強投降周武王。武王問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紂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賓殃。”武王聞言,決意舉兵伐紂。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遂以姜尚為主帥,統領兵車300乘,虎賁(猛士)3000名,甲士4.5萬人,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進取商都(參見周滅商之戰)。
但占卜結果卻不吉利,部隊行至汜水牛頭山,風甚雷疾,旗折鼓毀,群公疑懼,有人甚至請求還師。只有姜尚堅持出兵,“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說那些占卜用的龜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兇。
姜尚親自援袍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最終聽從了姜尚的意見,,統兵前進。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領大軍會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部隊戰車四千乘陳師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與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決戰(參見牧野之戰)。拂曉,進行莊嚴的誓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詞歷數紂王聽信寵姬讒言,招誘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罪行,說明伐紂的目的乃代天行罰,宣布戰法和紀律要求,激勵戰士勇猛果敢作戰,武王使尚父親統百名精銳勇土“致師”——發起挑戰,接著指揮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乘勢馳逐沖擊。紂師雖眾,皆無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調轉槍頭指向商軍,給武王開路。武王見此情景,指揮全軍奮勇沖殺,結果,商紂王的十幾萬大軍,當天就崩畔瓦解。三妖被姜尚及大周軍士斬首示眾。紂王見大勢已去,在鹿臺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滅亡。
牧野之戰所以能大獲全勝,多賴姜尚英明的組織指揮。在作戰時機的把握上,選擇在紂王麻痹松懈、眾叛親離之時;在力量的組織上,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共同伐商;在作戰指揮上,首先以兵車、猛士從正面展開突擊,爾后以甲士展開猛烈沖殺,一舉打亂了商軍的陣勢,奪取了戰爭的勝利。
周朝建國之后,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城營丘(今日昌樂縣營邱鎮駐地)。姜尚東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于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于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太公聽了,夜里穿起衣服馬上前行,天亮時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的人來與他爭奪營丘。姜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后,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于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參見周公東征),周王下令給姜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從此,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后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戰亂最終被周公姬旦給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但葬地不詳。為逃避戰亂,祖孫后代改姓了丁(因北方的姜與南方的丁同音)位于湖南常德一帶。相傳兵書《六韜》為姜尚所作,后人考證系戰國時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從現存的內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軍事實踐活動和他的韜略思想。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由此看來,姜尚實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