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到底有多牛
魯肅被稱為三國時期比諸葛亮還要厲害的“謀士”,何出此言?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魯肅到底有多牛,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魯肅到底有多牛:
不細讀歷史,不會發(fā)覺魯肅的智慧,因為寫歷史的儒生不可能領悟到魯肅的智慧。三國演義里的魯肅當然更是個呆直的老實人而已!其實,魯肅一點也不呆直!赤壁之戰(zhàn)勝利后,魯肅從前方回來,孫權親自去迎接他,然而魯肅并不表現(xiàn)得特別高興。這么一來,孫權便不高興地責問他。魯肅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來,才值得高興啊! ”呂蒙死,孫權與陸遜詳論周瑜、魯肅及哭呂蒙時,他也曾批評魯肅好車大炮。光是這兩點,便已經(jīng)很形象地刻畫出一個抱負很大而一點也不呆直的人!
魯肅胸懷大志,眼光遠大,大智大勇,可以從資治通鑒的記載中看出來。200年,魯肅向孫權分析天下局勢,和諸葛亮207年的隆中策一樣,建議“曹操不能除,為今之計只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禍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黃祖,進伐劉表,將長江一帶占為已有,這就是王業(yè)的基礎了。”208年,魯肅聽說劉表死,就向孫權建議要到荊州去說服劉備合作取荊州,共同對抗曹操。曹操用兵神速,魯肅只能在夏口合劉備的敗兵。
魯肅與劉備談論天下形勢,并說服劉備投靠孫權,接受孫權幕僚長的職務。曹操從江陵順著江東直追下來。諸葛亮對劉說:“情況緊張,請讓我向孫權求救。”于是與魯肅來見孫權。諸葛亮激將孫權,過后便不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出現(xiàn)。其實直到210年周瑜病死,諸葛亮都沒有在《資治通鑒》里出現(xiàn)過。208年張昭等吳國郡僚,害怕曹操水軍八十萬壓境而大多數(shù)都要投降。只有魯肅反對,并建議叫周瑜回來商量。周瑜以三萬水軍擊敗曹軍于赤壁。赤壁之戰(zhàn)剛過,周瑜表奏將魯肅的兵交給呂蒙統(tǒng)領。呂蒙稱贊魯肅:“魯肅有才略,況且遠近皆因仰慕他的威名前來,于大義上不可侵奪他的功勞。”
210年周瑜死前致信孫權推薦魯肅:“魯肅忠烈,處事謹慎,可以代瑜盡忠,如果能夠采信臣的忠言,則死亦瞑目。”孫權任命魯肅代替周瑜領兵。魯肅勸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兩方聯(lián)合,共同抗曹,孫權答應了,這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15年記載,最初,周瑜、甘寧屢勸孫權取蜀地,孫權問劉備反響。劉備認為這不是好計:“劉璋和我同一宗室,你如果真要攻取蜀地,我只好披發(fā)入山,以求不失信于天下。”并派大軍阻擋吳軍。劉備西攻劉璋時,孫權大罵:“狡猾的東西,竟然奸詐到這種地步!”等到劉備取得益州,孫權想討回荊州,劉備不還,而說:“等到?jīng)鲋萜蕉ǎ也虐亚G州全部歸還。”
劉備借荊州,有借沒還,并多次欺騙孫權,使得吳、蜀兩國鬧得很僵。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么維持的呢?當然是靠魯肅了!215年資治通鑒這么記載:劉備命關羽鎮(zhèn)守江陵,魯肅和關羽鄰界,關羽屢次起疑心,魯肅卻時常以友好的態(tài)度安撫他。217年魯肅死。
表面上看來,魯肅除了會車大炮,心胸寬大,以及呂蒙、周瑜看得起他以外,他似乎表現(xiàn)平平。確實,魯肅沒有象諸葛亮那般親國親為,鞠躬盡瘁;魯肅也沒有像諸葛亮寫出師表那般慷慨言詞;魯肅更沒有諸葛亮在臨死前要求完成平天下的意愿。魯肅的平凡,正是魯肅的偉大!魯肅的大志是吳國有朝一日,平定天下。
然而,魯肅當權的年代,魏國勢力強大,曹操更是個才華蓋世的領導人,面對這么一個強大的對手魯肅應該怎么做呢?魯肅的策略是“先求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魯肅看到,雖然吳國在赤壁之戰(zhàn)打敗了曹操,然而由吳國單獨與曹操抗衡,還是很難抵擋曹操左路從合肥攻建業(yè),右邊從襄陽攻荊州的左右夾攻的。即使是吳國守得住,肯定再也沒有余力積極建設國家的經(jīng)濟和軍力了。于是,魯肅必須借重劉備的才華,駐守荊州,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魯肅帶兵17年,沒有真正打過一場仗,他到底在搞什么鬼呢?208年,呂蒙稱贊魯肅:“魯肅有才略,況且遠近皆因仰慕他威名前來。”這里頭提出了一個答案:魯肅在搞軍事基礎建設工作啊!217年魯肅死,219年呂蒙白衣渡江,殺了關羽;222年陸遜大敗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瓦解。
在這里,讓人感興趣的倒不是魯肅制造三國鼎立局面的老話,而是吳國那么強大的軍力是哪里來的?答案當然是總司令魯肅練出來的。
魯肅和諸葛亮的作風不同。魯肅選擇由孫權右邊守建業(yè);劉備左邊守荊州;自己卻積極練兵。魯肅的兵不是練來打蜀國的,而是要用來貫徹他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孫權和呂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魯肅,于是打了兩場勝仗而輸了整個天下!219年,孫權與陸遜評魯肅:“魯肅談帝王大略之業(yè),這是他第一個長處。后來曹操趁著降劉琮的余威,聲稱要領數(shù)十萬大軍水陸路俱下。張昭、秦文說應該逆接曹操,魯肅就反駁說這樣做不行,勸我趕緊召來周瑜,讓他帶軍逆擊曹操,這是他的第二項長處。后來勸我借荊州給劉備,這是他的一項短處。”
首兩項是魯肅的長處,最后一項其實更是魯肅的長處啊!以積極的建設來制造一個更有利于完成理想的形勢,而不重視本身的偉大形象,這是魯肅的智;能克服自己,耐心地建設而不求出兵發(fā)揮本身的才華,這是魯肅的勇。孫武說,會用兵的人戰(zhàn)勝而無盛名、無勇功,他所指的應該是魯肅這一類的吧?
比起魯肅來諸葛亮的道德實在是太個人化了,他的智慧也太微觀了,所以這三國的第一大軍師應該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魯肅簡介: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杰出戰(zhàn)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yǎng)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xiāng)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xiāng)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zhàn)。結果,孫、劉聯(lián)軍大敗曹軍于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zhàn)后,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后,孫權采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fā)展到萬余人。孫權根據(jù)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后,被授為橫江,守陸口。此后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fā)喪,諸葛亮亦為其發(fā)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并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chuàng)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于事勢矣”(《三國志·魯肅傳》)。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后,歷任昭武、都亭侯、武昌督、假節(jié)、夏口督,他治軍嚴整,有才干,于274年病逝,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并統(tǒng)領兵馬。
魯肅死后,孫權評價他有二長一短:“子敬東來,致達于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yè),此一快也。后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shù)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zhí)K遠矣;后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失二長也” (《三國志·魯肅傳》)。孫權肯定了魯肅的榻上策和赤壁戰(zhàn)前的主戰(zhàn)意見,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對借荊州問題進行了翻案。
其實,孫權的指責是不公正的。在曹、劉、吳三家鼎立紛爭的局勢中,唯獨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lián)盟,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聯(lián)盟的維持與鞏固,關系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也是孫權、周瑜、呂蒙、陸遜不如魯肅的地方。魯肅死后,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lián)盟完全破裂,而吳、蜀也最終被各個擊破,隨之滅亡。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魯肅才配稱得上戰(zhàn)略家。
魯肅也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并終身不易地竭力維護孫劉聯(lián)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
赤壁之戰(zhàn),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戰(zhàn)后,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占據(jù)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lián)合抗曹;二是各自為戰(zhàn);三是不戰(zhàn)而降,歸附曹操。只有走聯(lián)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zhàn)略方針,并為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 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后,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lián)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lián)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單刀俱會”。雙方經(jīng)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后,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于是罷軍”,孫劉聯(lián)盟因此能繼續(xù)維持。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吳書》說,魯肅為人方嚴,寡于玩飾,內外節(jié)儉,不務俗好。治軍嚴整,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言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后,肅為之冠。現(xiàn)在看來,這評價頗為得體公允。總之,魯肅是一個又偉大又可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