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到底有多漂亮
慈禧太后曾經是靠選美“大賽”勝出入宮的,那么慈禧容貌到底有多漂亮?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慈禧到底有多漂亮,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慈禧到底有多漂亮:
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在她的手里走向最后的沒落;兩個少年天子,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間,形同虛設。嗜權如命的慈禧,何以能夠在男人統治的世界里縱橫捭闔,掌控大清王朝近半個世紀?《百家講壇》主講人隋麗娟教授洗去了慈禧臉上的層層油彩,她講述的不僅是一個“政治人物”,更是作為妻子、母親和女人的慈禧。
慈禧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顯赫的門第,但她有美色。她是憑借著在一場名為“選秀”的選美“大賽”勝出后,被選入宮的。
慈禧究竟美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宮人以我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們現在可以零星見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畫像,即使從今天的審美角度來看,慈禧依然可以稱之為端莊。有兩個女人曾經在慈禧晚年與她有過近距離的接觸:一位是德齡,因通曉外文而成為太后的第一女侍官。她對慈禧的容貌評價道:“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綽約、明媚鮮明的少女,這是宮中人所時常稱道的;就是伊在漸漸給年華所排擠,入于老境之后,也還依舊保留著好幾分動人的姿色咧!”
另一位是美國女畫家卡爾,1904年8月進入清朝宮廷為慈禧太后畫像,與慈禧朝夕相處九個月之久,將自己的親見親歷,記錄于《慈禧寫照記》中。在書中她寫道:“我看眼前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極美麗極和善的婦人,猜度其年齡,至多不過四十歲(其實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麗姣好,使人一見便生喜悅之情。”“慈禧太后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光亮的頭發,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
更重要的是,能在咸豐帝眾多的妃子中脫穎而出,證明慈禧本來就是一個美女,即使年紀大了,仍然具有迷人的風情。1903年來華的一位給慈禧畫像的美國女畫師是這樣回憶的:“慈禧的頭與肩的比例協調,身材勻稱的恰到好處。手非常之美,小而優雅,面部構造和諧準確,精致的額頭上方烏黑的頭發平伏著分成兩半,眉毛彎爾細長,神采奕奕的黑眼睛十分整齊地嵌在臉上,鼻子高高的,寬寬地垂直于前額,嘴雖稍大,但仍然很美,兩片靈活的紅唇在堅毅的白牙之上分開時,會使她的笑產生一種罕見的魅力。要不是我知道她已年近69歲,我會把她看成保養的很好的40歲的女性。”而那爾蘇初見慈禧,要比這個美國人早近二十年。段感情,卻是和這個毫無功勛、羽翼未豐的蒙古青年。這個故事里的慈禧,少了一些恣意妄為,更多的是努力掙扎后的無奈。畢竟,她連愛人的性命都無法保全。
慈禧的簡介:
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后抬旗入鑲黃旗,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征之女[4]。關于她的出生地點,現在也沒有定論。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封蘭貴人,六年生同治皇帝,進懿貴妃。同治即位后,與恭親王等密謀殺肅順,垂簾聽政。光緒即位后,仍聽政。光緒親政后,沒有實際的權利,發動戊戌政變,被挫敗以后,將光緒囚于東南海瀛臺中。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卒,次日,慈禧亦卒。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終年49。母富察氏,終年86。由于生了一個兒子,并且會討咸豐皇帝歡心,不久后就升為懿貴妃。愿為祺祥,同治帝立時年27,尊為圣母皇太后,號為慈禧太后。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后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后滿清所有皇帝的謚號。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斗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于熱河避暑山莊后,已篡奪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䜣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并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后為建立及維系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于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帝,以及繼位者光緒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臨終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緒皇帝,以防自己死后被新黨清算。
從廣泛角度研究,慈禧當政的結果確實極多數得到負面評價。主要是中法戰爭后在許多清流文人眼中獲得了勝利卻仍要簽訂放棄越南的天津條約,以及甲午戰爭失敗后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于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在當時專制政治體制上非常干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系本身對中國的統治。
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有可能會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從而有可能使中華民族避免二十世紀初期遭受極多苦難與大量中國人民死亡的歷史,卻由于當時慈禧執政中期之后內宮花費糜爛不足以同時支撐戰爭與慈禧生活費,同時很可能會讓滿族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國力窮竭并且因此失去權威而垮臺。特別是中法戰爭如果繼續,會耗盡清漪園(即后來的頤和園)所急需的銀兩,因此受到了恭親王、李鴻章等洋務派人物的反對。此外慈禧個人于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后來即日漸奢靡。舉凡重修圓明園(后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錢。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于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并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后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