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政權的歷史小趣聞
南漢太監王國可謂是史上最奇葩的政權,何出此言?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南漢政權的歷史小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南漢政權的歷史小趣聞:
凡是考上進士就要先閹割,再為任官職;沒考上但被皇上重用的官員,也一樣要閹割。。。史上最奇葩的政權莫過于此,五代十國的南漢。為了推行這項基本國策,還給了不少專門閹人的技術員編制。南漢被滅的時候,光是被殺的閹割技術人員就多達五百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太監王國吧。
安史之亂后,割據于嶺南的獨立南漢王國,在五代十國的歷史中存在的時間較長,從公元917年(后梁貞明3年)劉巖稱帝,在廣州建立政權起,至公元971年(宋開寶8年)宋兵入廣州,劉鋹降宋止,前后經歷了55年的時間。劉氏祖籍河南。祖仁安是為太祖,仕唐為潮州刺史,徙閩之仙游,后復遷廣東番禺。劉隱父親劉謙,在廣州當牙將,僖宗年間,調任賀水鎮將,因擊賊有功,升任封州刺史、賀江鎮使。
唐末時期的封州地處西、賀兩江,是通往中原地域和控制嶺南的水陸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戰略地位,劉謙擁有精兵萬人和一支艦隊,成為粵西和桂東地區的強有力的地方割據勢力。劉隱襲其父之職,經營16年,成為嶺南東道最強有力的實力派,升任靖海軍候補節度使、觀察史(902年),地盤也不斷擴大。劉隱為了自身的利益,投靠朱全忠,入梁后又獻“助軍錢”20萬,以及一大批珍才異寶,被封清海、靖海(交州)兩軍節度使,910年,更是受封南海王。
隨著南方各地的群雄割據的出現,南方各區域出現了立國分治的局面。劉隱此時十分注意網羅人才。又使弟劉巖率兵東西兩道的諸割據者,并新、邕二州,平定江東七十余寨,又辟番禺山擴建廣州城,城內建起雙闋。經過近三十年的打拼,劉氏兄弟消滅了一些地方勢力,為建立南漢國奠定了政治和物質基礎。
公元911年劉隱卒,其異母弟劉龑繼起承襲官爵,攻取韶、潮、高、容四州,于梁末帝貞明三年(917年)八月,劉龑在廣州稱帝,年號乾亨,國號大越,第二年改為漢,史稱南漢,以別太原劉氏的北漢。
劉龑為了避免與鄰國發生軍事沖突,采取了外睦四鄰的措施。從而免于較大的戰禍波及,這對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起到十分大的作用。況且廣州又是與外國通商的口岸。南漢劉氏世代又是商賈出身,懂得通過商業渠道進行盤剝。興王府所建宮殿的珠寶都是舶來品。由此可見當時的商業比之北方諸國較為發達,在其統治期間嶺南地區的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農業生產方面,由于當時中原和北方戰禍頻繁,因此有不少的人遷徒嶺南,這些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也增加了嶺南地區的勞動力;加上黃巢起義,嚴重地打擊了當地的封建勢力,這些有利因素無疑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由于自劉巖稱帝后,歷代繼位人都是暴君,對人民的殘酷統治,到劉鋹時其統治危機便充分暴露出來了。
如《南漢書卷一》中所著“土木窮極奢華,濟暴性以濫刑,棄姻好于邊釁,始縱之既壞,即使立賢議行,亦且勢難補救,荒基如殤帝,易怪乎蕭墻之禍之速也!”劉晟(920年—958年9月18日),原名劉洪熙,南漢皇帝,高祖劉龑第四子,殤帝劉玢之弟。光天二年(943年),劉晟殺兄劉玢自立,改元應乾。網絡圖)941年4月繼位的劉玢(殤帝)于次年3月為其弟劉晟所殺。劉晟(942-958年),中宗,年號“乾和”,利用立國初期積聚起來的實力,又從楚國奪取了十八州。這使南漢版圖北抵湖南,超過西漢時的南越國。劉晟死后,劉鋹(958-971年,后主,年號“大寶”)嗣位。
劉鋹性情昏懦,以盧瓊仙、黃瓊芝為侍中,參決政事。他非常信任宦官龔澄樞,國家大政皆由龔澄樞指示可否。凡群臣有才能的,或者讀書的士子中了進士、狀元,皆要先閹割了,然后進用。即便是和尚道士,劉鋹想與其談禪論道,也要先閹割了再說。在劉鋹認為,百官們有家有室,有妻兒老小,肯定不能對皇上盡忠。
有些趨炎附勢的人,居然自己割了陽具,以求進用。于是南漢幾乎成為閹人之國。時人稱未受閹割之刑的人為門外人,而稱已閹割者為門內人。
有個宦官陳延壽,原是個無賴之徒,后來因奸淫婦女被下了蠶室,便進宮內充當一名內侍,逐漸獲得了劉鋹的信任。陳延壽想邀取劉鋹的寵幸,便將女巫樊胡子舉薦進宮內。樊胡子以送神請仙,畫符咒水來騙錢謀生。她自稱奉了玉皇大帝的使命,特來輔佐劉鋹削平四海統一天下。劉鋹半信半疑,樊胡子頭戴遠游冠,身穿紫霞裾,腰束錦裙,足登朱紅履,打扮得不僧不俗,不男不女。接著做出玉皇大帝附身的樣子,胡言亂語說劉鋹本是玉皇大帝的太子下凡,來掃平諸國,統一天下。且命樊胡子、盧瓊仙、龔澄樞、陳延壽等降臨人世,輔佐太子皇帝,這四個人皆是天上神圣,偶然不慎犯了什么過失,太子皇帝也不得加以懲治。劉鋹忙俯伏在地,誠惶誠恐地不住磕頭。從此宮中都稱劉鋹為太子皇帝。
南漢簡介: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于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80多萬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現廣東封開)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余。劉謙死后,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橫海軍節度使。907年,劉隱受后梁封為彭郡王,909年改封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為南海王。劉隱死后,其弟劉龑襲封南海王。劉龑憑借父兄在嶺南的基業,于后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劉龑以漢朝劉氏后裔自視,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971年為北宋所滅,歷五主,五十四年。南漢立國后,要面臨同周邊多個國家的不斷戰爭。它的西邊是楚國,北邊則是當時諸侯國內勢力僅次于中原大國的、強大的南唐。為抗衡鄰國,南漢統治者煞費苦心擴充軍隊。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組建以戰象為主要作戰工具的象陣。南漢地處南方,它的南方鄰國大多處于亞熱帶地區,盛產大象。而且南方國家向來有捕捉、訓練戰象作戰的傳統。在這種情況下,南漢軍隊因地制宜的也組建了自己的象軍。為建軍,南漢當局不惜重金,從安南、大理等國購進大量戰象,同時雇傭當地少數民族教授南漢軍隊如何駕馭戰象以
及使用戰象的戰術戰法。到滅亡前夕,南漢共擁有戰象近千頭。南漢的戰象是真正意義上的重甲戰象,裝備精良。戰象周身披掛著厚重的鎧甲。這種鎧甲都是以厚牛皮為內襯。外面密集的加掛多層魚鱗狀或塊裝鐵或鋼制甲葉。除了掛甲以外,象體防御力最差的胸部和腹部被整塊的厚度達2毫米的鋼制板狀胸、腹甲保護起來。象腿上也被帶活動護膝的鋼制甲胄保護起來。象頭裝有鋼制護面,甚至連象鼻子上也包裹有鎖子甲。而且作為主要武器的象牙上也被套上長達1.5的銳利鋼制矛尖。戰象背部是一座用厚木板制作、包裹有鐵甲的塔樓。
塔樓分為三層,第一層是馭手。上面一層是4-6名弓箭手或弩手,最上面是了望員。以戰象為核心,四周各有一名持大刀、長矛、盾牌,背負弓箭或強弩的的步兵。如此一來,構成一個以戰象為核心的完整的作戰單位。作戰時,南漢象陣一般在遠程弓弩的掩護下,列陣以沖鋒的方式向對方發起集團沖擊。發揮的作用類似今天的主戰坦克。象陣沖擊后,騎兵和步兵將在后面跟進沖鋒。由于披掛重甲,具有強大的防護力和攻擊力,南漢象陣在同周邊鄰國的歷次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其統治者的“護國法寶”。[2]
不過南漢象陣有著兩大致命的弱點:火與機動性。當時的大象部隊根本就沒有實戰的經驗,跟北宋大將潘美打仗是第 一次實戰,南漢當時無兵可用,才用的實驗階段的大象。象騎兵部隊本身耗費人力物力極大,缺點也十分明顯,除非在強攻戰斗中,否則弊大于利。南漢當時還在對它們進行調教,火與機動性兩大問題還未解決,就因為宋朝來攻提前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