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反腐的歷史小趣聞
朱元璋鐵血反腐不講私情,女婿走私茶葉被賜死,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朱元璋反腐的歷史小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朱元璋反腐的歷史小趣聞: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愛婿歐陽倫,當朝進士,官至都尉,奉旨巡邊川陜,卻利欲熏心,自持皇親國戚,以身試法,走私山南茶葉,后被舉報,朱元璋查實后,不顧愛女安慶公主苦苦求情,毅然將其賜死。
中國古代,茶葉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戰略物資,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推行“以茶治邊”的政治工具,監管十分嚴格。茶葉由朝廷專賣,民間不能自由買賣。稱作“榷茶”制度。但是茶葉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私茶買賣就會有較大的利益,就會有人鋌而走險販運茶葉獲利。
明朝茶法嚴格,據《明史.食貨志》載:“律例絲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并凌遲處死。蓋西陲藩邊,切莫諸番,番人持茶為生,故以嚴法以禁之,易馬之酬之,制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左臂,非常法論也。”
西域少數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牛羊肉為主食。牛羊肉吃多了,需要喝茶輔助消化,因此每年茶葉的需求量很大。明朝為了加強北方的邊防,也很需要西域的駿馬。因此由朝廷在邊關設茶馬交易市場,用出產于山南西鄉、鎮巴、紫陽、石泉等地的茶葉換他們的馬匹。
當時100斤茶葉可換一匹駿馬。自實行茶馬交易以來,明王朝每年外銷300萬斤茶葉,得馬3萬匹。3萬匹馬可擴充一支3萬人的騎兵隊伍,壯大了明朝的國防力量,又削弱了敵國的力量;滿足了少數民族飲茶的需求,還增加了國庫收入,真是一舉數得!
明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的女婿歐陽倫奉旨巡邊,就打起了走私茶葉的主意。他自持皇親國戚,派管家周保,在西鄉、紫陽等地大肆收購茶葉,裝車五十輛隨其運往邊關販賣。陜西布政使及府縣官員置若罔聞,一路上暢行無阻。
想不到就在藍田縣一個關卡出了“岔子”,一個忠于職守的巡檢司稅官。發現車上裝的全是禁運的私茶,便要將茶葉扣押。押車的管家周保,平日狗仗人勢,十分專橫。他指使兵丁揪住稅官一頓拳腳,打得他鼻青臉腫,車隊揚長而去。稅官不堪其辱,掙扎著從地上爬起來,回家趕寫了一道奏章,托人千里迢迢地告到南京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收到奏章,違反禁令的不是別人,竟是自己的女婿歐陽倫。他派員經過調查核實后,證明奏章上說的全是事實,不免為此感到為難,依法懲辦吧!歐陽倫就得殺頭。他一死,自己的女兒咋辦?不依法懲辦吧,朝廷的法規成了一紙空文,以后還有誰來秉公執法,又怎么能使全國百姓服氣呢?
思來想去,朱元璋還是為明王朝的千秋大業考慮,毅然下令讓歐陽倫立即自盡,將那個仗勢欺人的周保判處死刑。同時根據罪行輕重,對那些包庇歐陽倫走私茶葉的各級官員們分別進行了懲罰。同時,朱元璋專門派出使臣趕往藍田,對那個嚴格執法、不畏強暴的巡檢司稅官進行了嘉獎和慰問。
之后,各級官吏無不小心翼翼,茶馬互市亂象得到遏制,邊關貿易不斷拓展,陜南茶葉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域,也促進了陜南茶葉業的發展。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野史記載,朱元璋忌諱“光”、“禿”、“僧”等字眼;也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但經學者考證,此類記載多為不實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朱元璋從未忌諱談及自己曾為和尚,在《大明御制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沒有隱瞞自己出家和參加起義的舊事,坦陳了這段人生經歷。
關于“文字獄”的記錄,不見于《明史》、《明實錄》等較正式的史書,經王春瑜、陳學霖等歷史學家考證,多為不實記載:
比如徐一夔野史記載為朱元璋所殺。但是徐一夔在“被殺”的第二年,居然還給人寫過墓志銘,事實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歲。據《杭府志.職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寫的《故文林郎湖廣房縣知縣齊公墓志銘》,其日期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殺徐一夔”為誤。
還有僧來復(見心)的《應制詩》中有詩句觸怒朱元璋,被斬。然而考證《補續高僧傳》《繼燈錄》,可得知僧來復是因為胡惟庸謀反時,與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殺,告發者為僧智聰。
而所謂的文字獄,其實是涉及到明初標準措辭問題。實情是戶部尚書茹太素等人所寫的奏折過于冗長,字數一萬多,朱元璋為防止再次發生,設立了文體規矩,改善文風、提高效率。
朱元璋所設立的文體規范,有“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除兇惡字樣以外,無其他應避忌諱”的規則,意思是說如果皇帝的名字為兩個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無需避諱,也無需避諱皇帝名字的同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