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劉伯溫的趣聞
朱元璋殺害功臣的時候,聰明的劉伯溫為何最后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毒手?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劉伯溫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劉伯溫的趣聞:
中國古代人物,最聰明的莫過于諸葛亮和劉伯溫,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這二人能掐會算,前推八百年,后算八百載。不過這兩個人又有所不同,一個是劉備的軍師,被劉備奉為上賓,后來做了丞相;一個是大明朝的開國元勛,幫助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不過兩個人的結局都很慘,諸葛亮死于北伐的五丈原;劉伯溫卻被皇帝朱元璋偷偷害死在老家。
卻說天下平定之后,目睹朱元璋窮兇極惡的殺害功臣,劉伯溫決心隱退。告老回家,在青田縣隱居。劉伯溫很低調,當地縣令想看看劉伯溫的尊容,求見不得,便化裝成老百姓。此時縣令自我介紹說自己便是青田知縣,慌得劉伯溫趕緊站起,口稱小民。然后請其速歸。自此再也不見當地官員,恐怕給人留下擾民的壞名聲。
劉伯溫如此低調,不過皇帝還是沒放過他,這又是為什么?
其一,劉伯溫聰明。
伯溫先生料事如神,昔日朱元璋曾問劉伯溫當時官員的大致概況:“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于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托。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后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皇帝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如此如何不惱怒。
其二,劉伯溫敢于違抗朱元璋。
朱元璋想殺死李善長,讓劉伯溫做屠夫,劉伯溫謝絕。皇帝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錯,不過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皇帝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于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么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梁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其三,劉伯溫不是一般的讀書人。
此人性情剛強,嫉惡如仇,與羽扇綸巾的書生不同,此人“貌修偉,慨然有大節(jié),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而且相貌虬髯,有點像梁山好漢,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權貴。
史書記載,劉伯溫是吃了胡惟庸送的藥之后,病情加劇而死。許多人認為這是老朱借了胡惟庸的刀殺掉劉伯溫的,不久之后,胡惟庸全家亦遭滅門之災。當然朱元璋善于斬草除根,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很優(yōu)秀,不久也分別因為胡惟庸的案子牽連而死。可惜劉伯溫為朱元璋立下那么大的功勞,卻死的如此不明不白,而且殃及子孫,豈不讓人心寒?
劉基劉伯溫的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說。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zhàn)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zhàn)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fā)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zhí)熳?rdquo;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zhèn)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fā)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后,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基劉伯溫的故事:患病離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yī)去探望。御醫(y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y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yī)所開的藥之后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yǎng)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xiāng)。回家后,拒絕親人和鄉(xiāng)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后,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后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后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huán)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yǎng)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yōu)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xù)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后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農歷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于鄉(xiāng)中夏中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