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挖諸葛亮墓的趣聞
劉伯溫想挖諸葛亮的墓,卻不知諸葛亮早就料到了!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劉伯溫挖諸葛亮墓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劉伯溫挖諸葛亮墓的趣聞:
正史記載,劉伯溫最后被朱元璋賜毒酒毒死,劉家也先后被抄家,再無后人,但故事也就在此刻劃了一個休止符。但野史記載卻往往比這個要精彩的多。相傳劉伯溫曾大言不慚,對諸葛亮很是不服,于是挖了他的墳。卻不料諸葛亮早就預料到后世會有一個劉伯溫來挖墳。
諸葛亮當年才華橫溢,功勛顯著,名垂千史。而在元明交替之際,中國又出現了一位智慧超群的能人,這個人就是劉伯溫,他深謀遠慮,料事如神,幫助朱元璋殺了韃子,打下了江山,是明朝的開國元勛。當時人們都說他是諸葛亮轉世。而劉伯溫自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博古通今,雖然跟諸葛亮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對其很是不服,覺得自己未卜先知的本領絲毫不在諸葛亮之下。
劉伯溫對諸葛亮不服,想挖了他的墳,卻不知 諸葛亮早就料定文中有記載,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預料到在他死后,會有誰人去祭奠他,又會有什么人去刨他的墓。劉伯溫對他的隨從說:我決定親自去他的墓地看個究竟,看他是不是能預料到我的前往,如果應驗的話,我就給他跪下磕一千個響頭,如果沒有,那么就證明他并不如我。左右聽了都很驚訝,但也沒有一個人敢多嘴。
一天,劉伯溫果真帶著幾個手下去了諸葛亮的墓地,剛上去就看到一個墓碑立在眼前,劉伯溫看墓碑上的字“吾到無人到”,雖然心里承認這幾字確實筆筆有利,蒼勁鋒芒,書法絕對不比王羲之等人差,但是不禁露出高傲的神色,覺得堂堂宰相也不過如此,有前眼卻沒有后珠,說完,就命令隨從舉起家伙,將墓碑擊碎。隨即傳來一陣冷笑,是那伯溫發言,人們向來稱諸葛亮為天下第一能人,經我親自鑒定,名不副實,以后這個天下第一能人的稱號理應讓我一個人取而代之。
劉伯溫對諸葛亮不服,想挖了他的墳,卻不知 諸葛亮早就料定劉伯溫心里那叫一個舒爽呀,雙手向后一背,神情得意,往回走去,不料沒走了幾步,卻被眼前的一塊墓碑擋住了去路,劉伯溫仔細打量了一番,卻看到上面寫著“只有伯溫到”,劉伯溫頓時驚慌失措,滿臉羞愧,他趕緊行了大禮,誠心誠意地向孔明先生的墓碑磕了一千個響頭。完了之后,整個人都感覺虛脫了,身軟如泥,站不起來。就在他納悶兒之際,看到碑下寫了一行小字,示意他應該脫盔行禮,表示尊敬,嚇得伯溫滿頭大汗。從剛開始的盛氣凌人到最后的虔誠下跪,說明了劉伯溫對孔明先生的改觀,不僅如此,在回去之后,他還專門設案焚香,行了拜師之禮。
也是奇怪,在他扶手叩拜之后,看到桌子上有一碗涼水,就端起水來,只聞得一股撲鼻而來的清香,于是他一飲而盡,又看到床底下有一雙靴子,做工精巧,于是穿上朝靴走了幾圈,笑著說:“喝了師父的水,以后就要清廉端正,穿我師父的靴子,走的路子就要正。”出門抬頭一看,只見迎面照著的大照壁上寫著:沙丘遇兇災。劉伯溫立馬預感到:這次出行恐怕情況不妙啊!頓時眼冒金花,面露苦色,哭笑不得。劉伯溫心想:我一向是心比天高,膽子也很大,不料今天算是領教了孔明先生的料事如神。回頭再看那兩行大字,頓覺此次的災難怕是躲不過了。于是又朝孔明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就出門而去了。
劉伯溫對諸葛亮不服,想挖了他的墳,卻不知 諸葛亮早就料定他走出小道思考了一陣子,問手下:從這里到沙丘的路程有多遠。聽到屬下的回復之后伯溫又打斷避開沙丘,繞道而行,那想的,躲得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該來的終究還是會來。在橫穿一條河床的時候,東西兩面有兩個頑童在嬉戲打鬧。東邊是八卦陣,西面是長蛇陣,兩面棍起棒落,劉伯溫一聽沙丘兩字,頓時知道自己大限將至,立馬讓人停止了前行的步伐,他對左右說:“我師父諸葛神機妙算,我這次是逃不出沙丘了,但就算死,我也無怨無悔,這一生我居功自傲,為自己種下了禍根。但我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一定要告誡后人,不可坐井觀天,要知道山外有山,犯錯并不可怕,但是要知錯能改……說完之后,便口吐鮮血,氣絕而亡。隨從們都失聲痛哭,連夜雇人趕車,扶柩前行。劉伯溫最后被風風光光地下葬了,而他的遺言也成為了后人廣為流傳的詩句。
雖然我們無從斷定野史的真實性,但他的記載也說明了古今的一個道理,居功自傲終不利于長期發展,而低調才是正確之路。
關于劉伯溫的趣聞:
中國古代人物,最聰明的莫過于諸葛亮和劉伯溫,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這二人能掐會算,前推八百年,后算八百載。不過這兩個人又有所不同,一個是劉備的軍師,被劉備奉為上賓,后來做了丞相;一個是大明朝的開國元勛,幫助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不過兩個人的結局都很慘,諸葛亮死于北伐的五丈原;劉伯溫卻被皇帝朱元璋偷偷害死在老家。
卻說天下平定之后,目睹朱元璋窮兇極惡的殺害功臣,劉伯溫決心隱退。告老回家,在青田縣隱居。劉伯溫很低調,當地縣令想看看劉伯溫的尊容,求見不得,便化裝成老百姓。此時縣令自我介紹說自己便是青田知縣,慌得劉伯溫趕緊站起,口稱小民。然后請其速歸。自此再也不見當地官員,恐怕給人留下擾民的壞名聲。
劉伯溫如此低調,不過皇帝還是沒放過他,這又是為什么?
其一,劉伯溫聰明。
伯溫先生料事如神,昔日朱元璋曾問劉伯溫當時官員的大致概況:“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于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托。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后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实凼莻€猜忌心很重的人,如此如何不惱怒。
其二,劉伯溫敢于違抗朱元璋。
朱元璋想殺死李善長,讓劉伯溫做屠夫,劉伯溫謝絕。皇帝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錯,不過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皇帝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于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么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梁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其三,劉伯溫不是一般的讀書人。
此人性情剛強,嫉惡如仇,與羽扇綸巾的書生不同,此人“貌修偉,慨然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而且相貌虬髯,有點像梁山好漢,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權貴。
史書記載,劉伯溫是吃了胡惟庸送的藥之后,病情加劇而死。許多人認為這是老朱借了胡惟庸的刀殺掉劉伯溫的,不久之后,胡惟庸全家亦遭滅門之災。當然朱元璋善于斬草除根,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很優秀,不久也分別因為胡惟庸的案子牽連而死??上⒉疁貫橹煸傲⑾履敲创蟮墓?,卻死的如此不明不白,而且殃及子孫,豈不讓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