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殺諸葛亮為何不出兵
關羽和三萬精兵被殺,諸葛亮為何不贊成立刻出兵?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關羽被殺諸葛亮為何不出兵,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關羽被殺諸葛亮為何不出兵:
公元219年冬天,關羽在沒有劉備和諸葛亮的命令下,擅自調動荊州地區的主力部隊3萬余人進攻北方的曹操。結果是大家都清楚的,雖然關羽取得了最初的勝利。但是隨后荊州被孫權偷襲成功,而他本人遭到了各路軍隊的夾攻。最后關羽兵敗被殺,從此成為了歷史。遠在成都的劉備聞訊之后,調動國內的精銳,準備馬上進攻東吳。但是此時的諸葛亮卻極力反對劉備此時出兵。
一、關羽的失敗致使劉備的計劃成為了泡影
早在劉備尚未起家時,諸葛亮就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的戰略。劉備需要先占領荊州、然后占領益州,最后兩路夾擊中原的曹操。在赤壁之戰后,劉備集團所有的戰役、戰術行動都是圍繞著諸葛亮制定的大戰略完成的。漢中大戰后,劉備戰勝了強大了的曹操,完成了戰略規劃中的第二步。接下來劉備只需要休養生息,然后兩路夾擊中原。劉備最少也能進入長安城,再做一個劉邦。但是他那弟弟太傲氣了,坐鎮荊州的關羽看到張飛、魏延等人立功以后,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小的功勞關羽又看不到眼里,要玩就玩一把大的。就這樣,關羽調集了荊州地區的主力部隊一共3萬余人。他的目標是曹操控制下的湖北北部,無論從兵力上還是局勢上,關羽都完全不占優勢。從軍事的角度來看,關羽屬于孤軍深入。
戰役爆發的初期,關羽擊敗了曹操派出的援軍,但是對襄樊地區久攻不下。就在此時,關羽又犯了一個致命的外交錯誤。關羽部隊的軍糧數量不足,關羽竟命令部隊洗劫了屬于孫權的糧庫。一向小心眼的孫權當然不愿意做冤大頭,孫權被徹底激怒。再加上之前關羽的一再挑釁,現在老賬新賬一起算。孫權和曹操達成了默契,曹操負責拖住關羽,而孫權偷襲了關羽后方的荊州。經過完善的準備,孫權占領荊州的行動十分成功。關羽遭到了孫權和曹操兩大集團的夾擊,最終關羽兵敗被俘。關羽兵敗被殺和荊州的失守使正處于巔峰期的劉備遭遇了重大挫折,劉備太命苦了,好不容易盼來的巔峰期就持續了半年。
二、諸葛亮贊成出兵,但不同意立刻就出兵
荊州失守就意味著諸葛亮苦心籌劃的大戰略徹底破產,所以諸葛亮也認為必須奪回荊州。但是諸葛亮不贊成立刻出兵,諸葛亮認為孫權方面肯定做好了準備。現在自己的一方只剩下了9萬多軍隊,很難一舉成功。所以諸葛亮建立一方面擴招訓練軍隊,另一方面尋找機會。諸葛亮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諸葛亮說的時機就是曹魏和東吳反目。當時曹操剛剛去世,他的兒子曹丕已經稱帝,而孫權還僅僅是一個侯爵(兩年后稱王)。在外交上,曹丕與孫權就很不對等。在利益劃分上更是分歧嚴重,曹丕沒有他老子曹操那么好說話,在曹丕看來荊州不能沒有自己的份。雖然曹魏已經占據了荊州的北部,但曹丕希望擴大自己的地盤,而孫權當然不會同意。
諸葛亮的計劃是等待孫權和曹丕大打出手時,劉備再出擊,這樣可以一舉收復荊州。如果情況允許,甚至可以順手再咬孫權一口。但是劉備等不了,劉備執意堅持立刻出兵。從后來的發展證明,諸葛亮的判斷是對的。在擊敗劉備之后,孫權和曹丕立刻大打出手。而剛剛兵敗的劉備已經再也沒有力量插足了,這就是劉備的無奈之處。但站在劉備的角度他也有自己的考慮,諸葛亮建議等待時機,可萬一時機一直不來,那東吳就徹底消化了荊州。江山畢竟是劉備的,諸葛亮有不負什么責任。所以劉備決定冒一次險,自己集結了國中的精銳部隊共6萬多人進攻孫權。在劉備看來,自己最少可以奪回荊州,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三、諸葛亮沒有料到劉備會敗的那么慘
諸葛亮勸諫劉備不要馬上就出兵,但是盛怒之中的劉備根本聽不進去。最終劉備帶著6萬多軍隊開始了東征,而諸葛亮負責留守成都。諸葛亮認為讓劉備受一下挫折也好,最近幾年他太順了。本來認為劉備在遭受挫折之后就會返回蜀中,然后伺機再戰。但是很不惜,劉備把家底賠的是干干凈凈。在陸遜的打擊下,劉備大敗虧輸,6萬大軍全軍覆沒。等劉備逃至安全地帶時,身邊只剩下了幾百人。到了這個份上,諸葛亮也只能硬著頭皮頂著。其實從那時開始,蜀漢政權就喪失了與曹、孫爭霸天下的機會。蜀漢全國人口不到100萬,總兵力3萬多人(后期7萬多人),這么點家當根本無法對曹、孫兩家構成什么戰略威脅。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于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后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備死后,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任蜀國丞相,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先后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于五丈原,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里忠臣與智者之代表。234年8月28日在五丈原逝世。
人物評價: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 之內,咸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于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于聽,世服于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并利于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于未夷。”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
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余泣。”
崔浩:“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區之地,僣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蜀,恃山崄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
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于民如此而久也。”
陳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陳元靚:“德圖王,臥龍徐起。北伐南征,渭濱瀘水。周旋兩朝,勤勞一紀。星墮中軍,英雄巳矣 。”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于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康熙:“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王維新:“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