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朱元璋的歷史趣聞
為何朱元璋震怒大明功臣藍玉奸污北元皇帝妃子?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朱元璋的歷史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于朱元璋的歷史趣聞:
別看妻弟二字,其實小有文章。
戰爭是要死人的,常遇春的老婆,丈夫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有一日沒一日的過著隨時可能寡婦的日子就算了,怎么放心把自己的弟弟也送去出生入死呢?
也許,這是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所持的想法。亂世當中,人們可不這樣想。誠如陳勝、吳廣所言,反亦死,不反亦死。對于藍玉而言,餓死也是死,參軍打仗也是死。是死于最輕飄的那種方式還是像一個英雄一樣,反抗殘暴的蒙元統治呢?顯然,后一種更符合當時的形勢。再說了,雖然一將功成萬骨枯,畢竟,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啊。出人頭地,誰不愿意——只要運氣好就行了。
藍玉就屬于運氣足夠好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滿身是傷人未死。盡管很多人僥幸活了下來,到最后仍只是一個士兵(當然,比起死掉,又好了何止千萬倍),但藍玉確實成功了。“臨敵勇敢,所向皆捷”,姐夫不失時機的數次推薦于朱元璋,于是,他一步步攀上了人生的頂峰。
最高處,是1388年,出擊北元,雖未擒獲其大汗,卻“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余人,并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馬駝牛羊十五萬余。焚其甲仗蓄積無算”——捷報傳到京城,朱元璋大喜過望,將之比為衛青、李靖。有些網友將此役比作北元的靖康之變,確實也比較貼切。
為何只是比較呢?
因為被金人俘虜的嬪妃公主們,被奸被殺被分配給將領做妾。金人對于宋室皇族之女性,那可是毫不客氣啊。
然則,藍玉在此事上一點過分之舉,卻讓朱元璋“切責”于他——切責二字,乃是嚴重指責之意,不是撫著他的肩膀說,玉啊,你要女人,到處有啊,以后這樣的錯,不可再犯……并且,最終成為牽連數萬人的藍玉案的罪狀之一。
原來,有人告訴朱元璋,藍玉“私元主妃,妃慚自經死”。
注意,這是別人跟朱元璋說的,那是不是誣告呢?應該不是。因為朱元璋切責他,應為當面指責,若無此事,藍玉大可分辨解釋。
再注意這個“私”字,是否為私通呢?從妃慚自經死來看,也不是。之所以用“私”,咱覺得《明史》的編撰者,有替尊者諱的意思。
其實,這句話說白了,就是藍玉奸污了元主的一個妃子,這個妃子抵擋不住他的進攻,無奈受辱,但氣節堅定,以死明志,上吊自殺——有些網友覺得她其實是武林高手,自斷經脈而亡,這當然是玩笑話了。
為何朱元璋會對藍玉凌辱一個元主妃感到震怒呢?咱覺得,他是認為,咱大明軍隊,乃是威武之師,仁義之師,軍紀嚴明,絕不能欺男霸女,做出讓天下人心寒之事——何況,北元還未徹底消滅,我還盼著他們主動歸降呢!如此一來,不是授人以柄嗎?
當然咯,在更多人看來。這其實只是藍玉數大罪中,最為小的一樁而已,甚至可以略過不計。然要殺他,雖被告謀反,但最好要證明他一貫囂張跋扈,道德低下。從為人處世之踩到地下,無疑能讓清除功臣之事,更得老百姓們的理解與支持啊!
朱元璋是怎么當上皇帝的:
朱元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很小就給地主放牛。1344年,他家鄉安徽鳳陽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蟲災、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兄相繼死于旬日之內”。十七歲的朱元璋無依無靠,就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和尚。不久,寺廟打發他以“化緣”為名去乞討。在三年的“游方僧”生涯中,他走遍了安徽、河南許多地方。親眼看到元朝末年貪官污吏奪取民財,強占民女。廣大農民被田賦、徭役盤剝得背井離鄉,死在路上。他憤然喊出:“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因此,他立志反元、反腐。
朱元璋二十五歲棄僧從戎,投到以郭子興為頭領的反元部隊——紅巾軍中。
在郭子興部隊的基礎上,逐漸招募了很多農民,還通過招降、俘虜、規勸等方法,收編了許多元朝官軍和其他反元集團的人。他們大多是農民出身,受過元朝官、兵和豪紳欺壓,有反元的積極性,但農民意識嚴重,生活散漫,自私自利。這支部隊在郭子興死后由朱元璋率領,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許多將領和士兵就出現了居功自傲、違法亂紀現象。特別是來自元軍和其他反元集團的人,原來就紀律很差,歸順以后惡習未除,一有戰功,就有恃無恐,肆意橫行,強占民財民田,霸占民女,嗜酒妄殺。面對這種現象,朱元璋就把整軍當做反腐的當務之急,狠抓不怠。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一月,朱元璋受郭子興之命初任“總兵”去增援和陽。先到和陽的是郭子興的內弟張天祐。張入和陽“暴橫多殺人”,把女人集中起來,準備帶回滁州。朱元璋趕到和陽,就嚴整軍紀,放歸女人,使家人團聚,“人民大悅”。以后,朱元璋取太平,據金陵,以至以后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活動中,無數次大整軍紀。
朱元璋治軍整軍的特點是狠抓將,繼抓兵。他派將出征以前,都告誡將士:征戰并非為“略地攻城”,重要的是“平禍亂以安民生”。“城下之日,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有犯令者,處以軍法。縱之者,罰無赦。”朱元璋發現將領有問題,就嚴肅處理。他曾對徐達、常遇春等將領說:“聞爾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勢驕姿,逾越禮法,此不可不治也。小人無忌,不早懲治之,他日或生釁隙,寧不為其所累?”朱元璋嚴誡諸將,將官也嚴管部下。
朱元璋治軍整軍的另一特點是“言到法隨”。取太平以前,朱元璋就令人寫好“戒戢軍士”的榜文,一入城,便將榜文張貼出去。有士卒欲行“剽掠”,一見榜文,“愕然不敢動”。有一名士兵違令而行,被斬首示眾。此后,全城“肅然”,“人心悅服”。朱元璋治軍的再一特點是賞罰嚴明。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時,他對那些論戰功該封高一級爵位,因有違法亂紀行為的人,如湯和、趙庸等四人,封了低級爵位。而對那些不自私貪財,服從調遷的人,如李文忠、鄧愈二人,則封高級爵位。
正因為朱元璋嚴格治軍整軍,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史載:取鎮江,“號令嚴肅,民不知有兵”。下婺州,“民皆按堵”。入南昌,“軍令肅然”。武昌降,“士卒無敢入城,市井晏然”。其后攻杭州、蘇州、大都等,都有類似的記載。開國以后,針對武將干預地方事務的作法,他下令:“民間詞訟,雖事涉軍務者,均歸有司申理,毋得干預”;“遇有造作,……其合用物料,并自官給,毋擅取予民。”不許軍人干預地方政務,不許軍隊直接向居民征用器物,就有效地從源頭上避免了軍隊的腐敗現象。
在整飭軍紀的同時,朱元璋更加關注政府官員的反腐問題。隨著戰爭的節節勝利,逐步建立了各級地方政權,其官員多是留任的元朝官吏,腐敗惡習嚴重地沿襲著。朱元璋說:“元朝之所以失天下,就在其官吏貪得無厭,……然此風流傳至今,未有遏制,如螻蟻蠅蚋本性難移一樣,貪官污吏隨處皆是,不思悔改。”面對官吏“掌錢谷者盜錢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的腐敗現象,必須整飭政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