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的趣聞軼事
馬皇后曾力勸朱元璋放棄追究嚴厲的皇子老師,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馬皇后的趣聞軼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馬皇后的趣聞軼事:
朱元璋革命成功后,很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就聘請了一批碩博鴻儒給皇子們當家庭教師。其中有一個叫李希賢的大儒,專職教皇子們經訓,李老師這人學問很大,脾氣也大。
有一次,李老師給皇子們留了家庭作業,第二天檢查,發現有一個皇子根本沒有寫。李老師責任心極強,心里一急,脾氣也就上來了,竟順手拿起講臺上的筆管擊打皇子的額頭,不想情急之下沒拿捏好分寸,把皇子的額頭打得鮮血直流。
老師打傷學生,這事擱今天,后果很嚴重,不久前吉林的一個女班主任因為批評了一位人稱“少爺”的小學生,結果被“少爺”的家長圍毆。估計那位挨打的皇子并沒有說“我爸是皇上”這樣的狠話,不過李老師已經害怕得要死。因為朱元璋知道后十分生氣,立即派人抓了李老師,要治他的罪。
朱元璋的結發妻子馬皇后了解事情的經過后,卻勸丈夫說:“孩子挨了打,我們做家長的當然都很心疼。不過,人家李老師也是因為責任心太強,為了教育孩子的錯誤,才失手傷了孩子,這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朱元璋依然很憤憤地說:“這個李希賢,也太沒把我這個皇帝放在眼里,我老朱家的孩子,將來個個非帝即王,豈能誰想打就打?我是請他來教孩子的,不是讓他來打孩子的。”馬皇后說:“這老師教育學生,就和裁縫做衣服一樣,咱們一旦把布料交給了裁縫師傅,只可任他剪裁,如果指指點點太多,衣服就沒法做了。咱們的孩子既然交給了老師,教育的事就應該聽老師的,而不應隨隨便便為子責師。”朱元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沒有再繼續追究李老師的責任了。
“馬大腳”馬皇后的簡介:
馬大腳,明太祖朱元璋原配夫人,明朝的開國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靈璧縣人。她之所以被稱為"馬大腳",是因為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因此被人稱之為〃馬大腳〃。
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養父郭子興把她許配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冊立馬秀英為皇后。雖然她身為一國之母,但她卻仍然還是那么的仁慈、善良、儉樸、愛民,一代賢后;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時進行勸諫,保全了許多忠臣良將的性命;她善待后宮嬪妃,不為娘家謀私利開創了明朝后宮和外戚不干政的風氣。
“馬大腳”馬皇后的歷史:
一家人過日子,背不住鍋沿兒碰馬勺。老婆腳大倒沒什么,明太祖——朱元璋最頭疼那個耳軟心活的老丈人。一方面,郭子興豪俠、義氣,能當“大哥大”。另一方面,他過于“勢利眼”,登門幫忙的時候,恨不得磕頭叫祖宗;化險為夷之后,又斜著小眼兒算計人。盡管朱元璋是自家女婿,郭子興照樣留一手兒。這個長相古怪的鳳陽小伙兒越做越大,誰知道他跟自己是不是一條心?誰敢肯定將來他是不是個對頭?
《明史·后妃列傳》含含糊糊提到了一件朱元璋夫婦和老丈人的家務事。這件事險些把朱元璋逼上絕路,當然,也考驗了妻子馬氏的赤膽忠心。
背景很簡單:“子興嘗信讒,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釋。”那么,這場“嫌隙”究竟是怎樣引出來的呢?有人說,郭家幾個兒子,嫉妒朱元璋拔尖兒;也有人說,郭子興的下屬蓄謀離間這對翁婿。耳邊風一吹,朱元璋就倒霉了,郭子興明顯疏遠了他,甚至抓一朝之錯,把人關起來。大荒之年,一粒稻谷一粒金,營寨里掐著米袋煮稀粥,誰還答理遭禁閉的朱元璋?
朱元璋已經吃不上飯了。他饑腸轆轆,四肢癱軟,躺在破帳篷里胡思亂想。水米不沾唇,究竟還能挺幾天呢?這明擺著是要人一死呀!不知軍中那些鐵哥們兒怎么樣了,也不知老婆在干嘛……
正犯迷糊的時候,帳簾一挑,那個熟悉的身影忽然出現在眼前。還能有誰?當然是愛妻馬氏!她鬢發散亂,呼吸急促,雙眼倍兒亮,注視著形容憔悴的丈夫。見四下沒人,馬氏小心翼翼地解開前襟,朱元璋一下子驚呆了。盡管《后妃列傳》只用了區區29個字,卻記錄下這對夫妻的患難真情:“后從帝軍中,值歲大歉,帝又為郭氏所疑,嘗乏食。后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
這還不叫患難夫妻嗎?老婆送吃的來了!她懷里揣著幾張偷來的面餅!剛出鍋,熱氣騰騰,金黃油亮——燙啊!熱餅緊貼前心,馬氏嬌嫩的胸脯居然被烙成了焦紅色。望著朱元璋狼吞虎咽,她開心地笑了??墒牵l知道,這個跑來送飯的女人,自己還餓著肚子呢!
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馬氏本可以和朱元璋劃清界限、拂袖而去,或者,舒舒服服呆在后營里,吃香的、喝辣的。偏偏沒有,盡管朱元璋身邊的政治氣候惡劣,生存環境兇險,馬氏愣是挺起燙傷的胸膛,和他攜手抵擋人生的風雨。雖說提心吊膽地過了很多年,她依然忠誠地守護在丈夫身邊,打理生活。
《明史》懷著深深的敬意寫道:“(馬皇后)居常貯糗糒脯脩供帝,無所乏絕;而己不宿飽。”糗糒,指干糧;脯脩,是干肉,都是些方便食品。東西雖然粗糙,卻不至于餓肚子。馬氏勒緊褲腰帶,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這么好的媳婦兒,上哪兒去找?能死心塌地跟丈夫過苦日子,就是天大的恩德。朱元璋,好福氣!如果沒有這個大腳女人相濡以沫,恐怕他根本就起不來。
朱元璋也是有情有意的熱血男兒,他對妻子的眷戀,始終掛在嘴邊兒上。當了皇帝之后,還將馬氏和唐太宗的長孫皇后相提并論。封建時代,哪個男人好意思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揚自己的老婆?更何況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陛下。朱元璋無須向朝臣炫耀,也犯不著在皇后面前買好兒,他那些隆重的贊譽,都發自肺腑。當年,馬氏胸口的紅傷,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每逢和大臣們憶苦思甜,朱元璋總要提及“蕪蔞豆粥”、“滹沱麥飯”。
這兩個詞,屬同一個典故?!顿Y治通鑒·漢紀》中說:“(劉秀)晨夜南馳,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蕪蔞亭,使天寒烈,馮異上豆粥。”《后漢書·馮異傳》也記載:“及至南宮,遇大風雨……(馮)異復進麥飯、菟肩。”“六年春,(馮)異朝京師……(劉秀)使中黃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詔曰:‘倉卒蕪蔞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公元23年,劉秀率領部隊疾馳邯鄲,路上饑寒交迫,手下將領馮異端過一碗豆粥,燒過一回麥飯。本來事兒不大,無非是幾口熱飯,劉秀卻牢記在心底——皇上也不能白使喚人,照樣得知恩圖報、結草銜環。對屬下,好話說到,好處送到,便可收服天下英雄。如果說,光武皇帝厚貽馮異,多少有點兒“政治秀”的味道,那么,洪武皇帝夸贊馬皇后,絕對是“發乎情、止乎禮”。
作為隨軍家屬,馬氏像一條小尾巴,默默綴在朱元璋身后。自從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到挑旗單干,再到定鼎南京,朱元璋南征北戰16年;馬氏也跟著他東奔西跑了16年。她瑰麗的青春,全搭在了打打殺殺、顛沛流離上。別人都可以當“小跑兒”,惟獨馬氏不行,她必須追隨左右,當好朱元璋的“管家婆”與“后勤部長”。(下圖:開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及其傳世書法。)
據《明史·后妃列傳》記載:“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將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寧,吳、漢接境,戰無虛日,親緝甲士衣鞋佐軍。陳友諒寇龍灣,太祖率師御之,后盡發宮中金帛犒士。”
按說,朱元璋先當吳國公,后做吳王,手下一呼百喏,有的是能人。“吳王妃”完全可以守在后方、享清福,或者,優哉游哉地跟隨丈夫,當個“甩手內掌柜”。馬氏偏偏是個“干活兒的命”,她親自張羅女眷,裁軍衣,縫戰靴,還將這些軍需物資,運往前線。當陳友諒打到家門口的時候,朱元璋這邊暫居劣勢,人心惶惶;馬氏坐鎮后方,從容鎮靜,她把后宮所有的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一股腦兒地拿來分給前線將士。將士用命,給幾個微不足道的小錢兒又算得了什么?朱元璋夫人如此體恤士卒,前線官兵,能不感動、能不賣命嗎?看來,只要夫妻匹配,陰陽調和,就會激發出成倍的力量。
1368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終于到了收獲勝利果實的時候。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大明皇帝,滿身盛裝,神情莊重地接受了百官朝賀。金陵自古就有龍虎王氣,朱元璋的南京城,慶云繚繞,空中回蕩著渾厚、悠揚的鐘聲……昔日,安徽鄉下那個放牛娃、皇覺寺里那個窮和尚、郭家養女那個丑門婿……如今,端坐在盤龍環繞的金殿上。
甫登大位,朱元璋便封馬氏為“皇后”。他確實想不到,當初,夫妻貧賤時,馬氏就有話說;現在,億萬人之上了,她還有更多話要說。洪武皇帝一邊聽著,一邊點頭。誰也不知道,他們私下說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