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吳俊升的趣聞
悲催的民國軍閥吳俊升三次婚姻換來唯一親生兒子,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民國軍閥吳俊升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民國軍閥吳俊升的趣聞:
在眾多民國公子中,吳泰勛是比較特殊的一位。作為黑龍江軍閥吳俊升的獨子,他是民國時期最年輕的,也是 “落馬”最快的。我們先從他的父親吳俊升說起吧。
吳俊升,遼寧昌圖人,這位東北王張作霖的左膀右臂,為奉系的壯大和鞏固出力頗多,在民國成立前就已官拜奉天后路巡防隊的統(tǒng)領(lǐng),被譽為張作霖手下的“三駕馬車”之一,此后更是坐上黑龍江督軍的寶座。吳俊升在仕途上春風得意,但家事上卻有無限憂愁,最大的煩惱就是沒繼承人。
吳俊升(1863-1928),原名兆恩,字秀峰,后字興權(quán),又字子琴,綽號吳大舌頭,奉天昌圖人,奉系軍閥。
吳俊升娶過兩個老婆,大老婆生過一子一女,但都不幸夭折。二老婆因過早去世,無所出。年近半百的吳俊升只能將弟弟吳俊武的兒子吳泰來過繼過來,聊解膝下無子的憂愁。
弟弟的孩子畢竟不是親生的,吳俊升還是想要一個親生兒子,于是他又娶了第三個老婆石氏。終于,在民國成立的同一年,也就是1912年8月,吳俊升盼來了他日思夜想的親生兒子,也是他唯一的一個兒子——吳泰勛。
老年得子,吳爸爸對兒子自然是寵愛有加。他給兒子取字號時定為“幼權(quán)”。吳俊升字興權(quán),兒子字幼權(quán),可見他對兒子抱著多大的希望。但過度的溺愛,鑄就了吳泰勛恣意妄為的性格。畢竟有著督軍爸爸這棵大樹的保護,誰敢反對他呢?吳泰勛在這種情況下逐漸成長起來。
民國史上最年輕的
轉(zhuǎn)眼間吳泰勛16歲了。民國時期,16歲的男性可以獨當一面。所以吳俊升不僅給兒子解決了婚事,還決定讓他踏入軍旅,完成繼承人的養(yǎng)成計劃。
怎么培養(yǎng)兒子呢?吳俊升決定效仿頂頭上司張作霖,讓兒子張學良從干起。1927年2月,吳俊升大筆一揮,以黑龍江督軍的身份任命兒子為督軍公署衛(wèi)隊騎兵營營長,兩個月后又通過張作霖掌握的安國軍政府正式任命兒子為陸軍步兵。
民國軍閥中不乏父親讓兒子從校官起步的事例,但16歲就當還是首例。即便如此,吳俊升還不滿意,又在兩個月后通過安國軍政府晉授兒子為陸軍。就這樣,吳泰勛的還沒捂熱呢,就當上了,這絕對創(chuàng)下“世界紀錄”,可以申報吉尼斯了。要知道張學良是19歲當?shù)模?0歲當?shù)摹6嗪\婇y馬步芳的兒子馬繼援也只是在的記錄上與吳泰勛打平,升則是19歲的事情了。
16歲就當上的吳泰勛是吳俊升唯一的親生兒子。
但年輕的吳泰勛真的能扛起重任嗎?答案是否定的。作為“京城五大少”之一,吳泰勛習慣了公子哥的生活,對衛(wèi)隊營完全不管不問,不僅賭毒全染,還泡上了父親的丫鬟,并成功讓吳俊升升級為爺爺。這下吳爸爸又氣又喜,氣的是兒子不爭氣,喜的是這個丫鬟生的是男娃,也就是說吳家第三代后繼有人了!
為了讓兒子有出息,吳俊升痛下決心,要讓兒子戒煙。他下令將吳泰勛關(guān)起來,并戴上枷鎖,門口安排貼身警衛(wèi)看守,不讓家屬有提供鴉片的機會,也不讓泰勛有逃跑的機會。在接下來的七天里,吳泰勛煙癮屢次復發(fā),但任憑他如何痛哭流涕,吳俊升始終不為所動。七天后,看著瘦弱的兒子,吳俊升下了一個決定,他對兒子說:“你那個營別管了,銜也別掛了,讀軍校去吧!”
1927年9月,吳泰勛以黑龍江督軍公署參謀的名義被保送到位于沈陽的東北講武堂第八期騎兵科學習。吳泰勛的當了才三個月,就沒了。就在這時,一樁意外使他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改變。
父親被炸死后,投靠張學良
1928年6月4日,東北王張作霖在乘坐火車抵達皇姑屯時被日軍埋設的炸彈炸斃,連帶著陪同在旁的吳俊升也成了犧牲品。其實吳泰勛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當時講武堂正好放假,他決定隨侍大帥一同出關(guān),順帶回家見見父親。不想車抵山海關(guān),已在那里迎駕的吳俊升要兒子轉(zhuǎn)坐轎車先行出發(fā),去沈陽準備迎接事宜,自己要和大帥在山海關(guān)停留一些時間。吳泰勛遵命下車,改道出發(fā)。不想這一別,竟成了父子間的訣別,卻使他躲過了皇姑屯之難。
當噩耗傳到時,吳泰勛悲痛萬分。失去了父親的庇護,自己將來的命運會怎樣呢?作為黑龍江督軍的繼承人,自己太年輕了。想去繼位?在軍隊中根本沒有地位,再加上那個非嫡親的哥哥、時任第18師師長的吳泰來也不會答應。事實上在皇姑屯事發(fā)的第三天,吳泰來就公開宣布代理黑龍江督軍。吳泰勛思之再三,決定去找張學良。
有道是同命相憐,不親也親。同樣失去父親的張學良在見到吳泰勛之后,“觸人傷情”,兩人相擁大哭。事畢,張、吳結(jié)為金蘭,成為義兄弟。就這樣,吳泰勛找到了比父親實力更強的新靠山。不過黑龍江督軍之位最后落于吳俊升的另一部下——萬福麟之手,與吳家再也無緣了。
1928年11月,吳泰勛在講武堂畢業(yè),但他并沒有重回軍旅。孝字為先的吳泰勛為父親守喪一年,在此期間他辦起了慈善,比如以父親的名義在沈陽創(chuàng)辦興權(quán)中學堂,學堂的經(jīng)費以及學生的學費,全由吳家承擔,此舉為吳家爭得不少美名。
一年很快就過去了。義兄張學良覺得吳泰勛該在軍隊中有所作為,子承父業(yè)才是對亡父最好的報答。正好張學良要組建一支新的警衛(wèi)部隊,便問吳泰勛有沒有興趣“出山”。家仇在身的吳泰勛當即答應,并主動出資購買組建部隊所需的馬匹。
部隊很快就組建起來了,番號是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衛(wèi)隊團(對外稱東北陸軍步兵第61團)暫編騎兵隊,由吳泰勛任隊長。這個騎兵隊轄四個大連,編制等同于騎兵團。可是作為隊長的吳泰勛該佩戴什么軍銜呢?
前面說過,吳泰勛16歲就被任命為陸軍,即便是進入講武堂學習,也是以的名義。可騎兵隊隸屬衛(wèi)隊團,團長劉多荃也只是一個,總不能讓隸屬于衛(wèi)隊團的騎兵隊長也佩戴軍銜啊。好在吳泰勛并沒有計較這些,沒等張學良與他“交流”意見,就主動找來軍銜戴上了。
1930年1月20日,19歲的吳泰勛被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正式任命為暫編騎兵隊隊長。這是吳泰勛第二次踏入軍旅,起步軍銜是。一年后,衛(wèi)隊團擴編為衛(wèi)隊統(tǒng)帶部,原團長、現(xiàn)統(tǒng)帶劉多荃升為,吳泰勛也隨之升任為。
吳泰勛的騎兵隊執(zhí)行的是保衛(wèi)張學良及其家眷的任務,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質(zhì),可見張學良對他的信任。但吳泰勛卻對張學良逐漸產(chǎn)生了不滿,究其原因,主要是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東北軍不戰(zhàn)而丟失東三省。正在北平隨侍張學良的吳泰勛驚聞此事,痛惜萬分,家都被占了,為什么還不打回去?張學良卻堅持由南京中央解決此事,不愿調(diào)動部隊打回東北。待到被國民政府寄予厚望的國聯(lián)調(diào)查團無所作為之后,東北已經(jīng)建起了滿洲帝國,反攻東北也已失去最佳時機。吳泰勛一怒之下,辭去軍職,以示抗議。
為救東北變“漢奸”,侍候戴笠私生活
隨后,對打回東北不死心的吳泰勛和軍統(tǒng)負責人戴笠搭上了線。事實上張學良與戴笠相識,吳泰勛便是中間人。吳泰勛還介紹了一批父親的老部下為軍統(tǒng)效力,比如著名的“藍衣社”五虎將之一王天木,就是他介紹給戴笠的。給吳俊升當過副官的李萬正、裴級三、吳安知等人,也是吳介紹的,他們經(jīng)過特務訓練后潛往東北建立情報站。不想功敗垂成,李萬正和裴級三在天津剛剛建起情報站就被日本憲兵隊破獲。不僅如此,李、裴在被逮捕后不久叛變,反成了日本人的高級特務,迫使正在天津當寓公的吳泰勛避居香港,不再想著去報父仇了。
吳泰勛在香港住了一年多,當他發(fā)現(xiàn)日本人和偽政權(quán)都沒有動他在北平和天津的資產(chǎn)后,便決定冒險回津居住,畢竟一個東北人在香港的生活很不習慣。不料他坐船抵達上海的當天,就被日本憲兵隊逮捕了。
日本人會因為天津情報站的事情找自己麻煩嗎?這是吳泰勛在被關(guān)押期間一直想的問題。好在沒過多久,新在南京建都的汪偽政權(quán)特務頭子李士群出面,將他放了出來,日本駐上海的憲兵司令也對吳泰勛表示歉意。或許是汪偽政權(quán)考慮到吳泰勛是吳俊升兒子的這個身份會對東北軍有一些號召力吧,他就這么安全地回到了北平的家。
吳泰勛見汪偽和日方對他十分客氣,竟逐漸萌發(fā)了曲線救東北的念頭。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吳泰勛和汪偽政權(quán)開始頻繁聯(lián)系,日方甚至還將黑龍江的部分吳家資產(chǎn)還給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吳泰勛一方面繼續(xù)保持與戴笠的聯(lián)系,一方面主動要求去河南的國統(tǒng)區(qū)策動吳俊升舊部反正。雖然這件事沒成,但他還是被汪偽國民政府任命為參贊武官,時為1944年6月2日。這一年吳泰勛33歲,再次當上了。
有了官方身份,吳泰勛在建軍不成的情況下,干脆大肆在北平和天津開設“交易所”,發(fā)展投機生意,靠此獲利銀圓百萬。抗戰(zhàn)勝利后,大部分汪偽高官都在為出路而苦惱時,吳泰勛卻是一身輕松,因為戴笠已經(jīng)任命他為軍統(tǒng)局的額外參議,并陪伴戴笠視察了軍統(tǒng)的天津站和北平站。
吳泰勛究竟在戴笠身邊具體干些什么呢?文強有過專文回憶:“戴(笠)身邊帶著一名特別的副官,人稱之為 活王八 ……立前站后,唯唯諾諾,甚至是鬼鬼祟祟的,主要是侍侯其荒淫無恥的私生活。入夜戴假裝回到由平津頭頭安排的住地,實際上則宿在吳所準備的 香巢 ”。
靠著與戴笠的關(guān)系,吳泰勛繼續(xù)在國民政府當。與此同時,吳泰勛還不忘與戴笠的部下拉好關(guān)系。當戴笠遭遇空難身亡后,吳泰勛不僅沒有失勢,反在保密局長鄭介民的庇護下官拜設計委員。
好日子終究是要到頭的,對于完全放棄重振吳家聲威的吳泰勛來說,1949年是他的命運轉(zhuǎn)折點。這一年,國民黨軍隊經(jīng)過三大戰(zhàn)役之后精銳盡失,國府的倒臺已成必然。由于吳泰勛與中共沒有任何交集,他只能想辦法離開大陸。于是他和老婆商量,決定舉家遷居香港,靠著在北平、天津的資產(chǎn)安度余生。不想他前腳抵達香港,后腳就得到老婆遭遇空難的消息。不僅如此,他的所有家產(chǎn)在變現(xiàn)之后,也伴隨墜毀的飛機盡數(shù)喪失。
1949年10月15日,華北人民法院以大漢奸的罪名通緝吳泰勛,但這個消息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不重要了。此時的吳泰勛貧困交加,又身染疾病,同年12月因病去世,年僅38歲。這位生于民國元年的少年,隨著國府在大陸的垮臺一同消逝了。
吳俊升簡介:
吳俊升(1863-1928),字秀峰,后字興權(quán),又字子琴,綽號吳大舌頭,奉天昌圖人,奉系軍閥。十七歲進入遼源捕盜營。1912年,滿族王公勾結(jié)日人,策動"滿蒙獨立",吳俊升率部給其以沉重打擊。1921年任黑龍江省督軍兼。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吳俊升任第5軍軍長。1925年郭松齡反奉,吳俊升任討逆軍總司令,兼左路軍團司令,擊敗郭松齡部隊。1928年北伐戰(zhàn)爭張作霖失敗后,決定息爭罷戰(zhàn),退兵關(guān)外,吳俊升前往山海關(guān)迎張作霖返奉,于當年6月4日,在沈陽皇姑屯與張作霖同時被日本人炸死,卒年65歲。投身軍旅,累功升遷
吳俊升,字興權(quán),祖籍山東濟南歷城縣,世代務農(nóng)。咸豐末年,山東年景不好,迫于生計,便遷到東北謀生,后在奉天省昌圖府(今遼寧省昌圖縣)興隆溝村落戶。清同治二年農(nóng)歷八月廿九日(公元1863年10月11日)出生。吳俊升共有姐弟妹八人,他在男子中居長,下有兩個弟弟。因家貧,七八歲時便給人家放馬牧羊,十三歲去四平街慶豐當鋪做小伙計,由于性情頑劣,惹事生非,不久即被辭退。后又隨其父販過馬匹。
光緒六年(1880年),十七歲的吳俊升加入遼源捕盜營,先后做過伙夫、馬夫,三年后被編入騎兵。因善醫(yī)馬疾,為騎兵營官看中,先后升什長、哨官。他在軍中,作戰(zhàn)勇敢,在蒙境查干花、昭蘇太子等地剿匪有功被多次提升,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官至奉天(今遼寧省)奉天后路巡防營統(tǒng)領(lǐng),候補總兵,與張作霖、馮德麟、馬龍?zhí)侗环Q為奉天的四大軍事重要人物。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吳俊升受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命與張作霖等聯(lián)名致電內(nèi)閣大臣袁世凱,要求勤王,盡忠清廷。
崛起奉系,統(tǒng)治黑龍江
民國元年(1912年)8月,吳俊升在東三省擊退了蒙古軍的進攻。翌年2月,升任奉天第二騎兵旅旅長。11月,駐扎林西,鎮(zhèn)壓宗社黨叛亂。民國三年(1914年)2月,授陸軍;3月,兼任洮遼(今洮南市)鎮(zhèn)守使。,得封二等男爵。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吳俊升因與張作霖等共上《變更國體請愿書》,被封為二等男爵。在討袁運動中,又與張作霖聯(lián)手驅(qū)逐了親袁的奉天段芝貴。民國五年(1916年)10月,吳俊升在林西之戰(zhàn)中擊敗蒙古軍。同年,他的部隊同日本軍隊發(fā)生沖突,造成鄭家屯事件,北京政府命令他向日本方面謝罪并承諾賠償。
民國六年(1917年),第二十八師師長馮德麟起兵反對張作霖,吳俊升支援張作霖,將其擊敗。因為該功績,張作霖任命他為第二十九師師長。同年,北洋政府授予他一等嘉禾章。民國八年(1919年),在討伐吉林督軍孟恩遠之際,吳俊升被任命為北路總司令,和東路總司令孫烈臣夾擊孟恩遠,令其屈服。民國十年(1921年)3月,吳俊升被任命為黑龍江督軍兼署,晉授陸軍銜。
此后七年,吳俊升統(tǒng)治黑龍江省。他的內(nèi)政手腕笨拙,而且圖謀私利,貪欲強。同屬奉系將領(lǐng)的張作相后來統(tǒng)治吉林省數(shù)年間,內(nèi)政成績突出。吳俊升在黑龍江的統(tǒng)治與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直奉大戰(zhàn),擊敗郭松齡
民國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吳俊升被任為奉軍后方警備。奉軍戰(zhàn)敗后,北京政府順從直系分裂奉系的企圖,任吳俊升為奉天督軍。而吳俊升為忠于張作霖,通電拒不受命。同年6月12日,張作霖和吳俊升在灤州宣布東三省獨立,實行聯(lián)省自治,張作霖被推舉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吳俊升被任命為保安副司令兼黑龍江保安司令。作為黑龍江軍事訓練處督辦,吳俊升參與了奉系的軍事改革。
民國十三年(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吳俊升被任命為奉軍第五軍軍長,配合第二軍作戰(zhàn)于熱河。戰(zhàn)后,受命督辦黑龍江軍務善后事宜。
民國十四年(1925年),吳俊升任善后會議委員,不久,又兼任東北陸軍第十八師師長。同年11月,奉軍將領(lǐng)郭松齡在灤州發(fā)動兵變,先后攻占錦州、新民,逼近奉天(今沈陽市)。吳俊升被召回奉天議事,并對張作霖言"和郭鬼子誓不兩立"。張作霖即委任吳俊升為討逆軍總司令。
吳俊升在巨流河召開軍前會議時說:"我是老粗,不懂得紅藍鉛筆在地圖上怎么劃,可我知道兩人打架,我扯誰的后腿,誰就趴下下。"在作戰(zhàn)部署停當后,他又做最后訓話,要齊心協(xié)力擰成一股繩,不然大家都不能存在。臨行又決定由旅長梁忠甲代理他的職務,隨即親率騎兵由遼中間道奔往郭軍司令部駐地白旗堡,到后,先燒了郭軍的軍械彈藥,糧秣倉庫,使郭松齡力窮勢絀終而潰敗。當時,吳俊升和楊宇霆主張殺掉參加叛軍的奉軍官兵,張作相和韓麟春則要求對這些官兵寬大處理,最后張作霖聽從了后者的意見。
敗回奉天,命喪皇姑屯
張作霖于事后召開會議,提出要引退讓賢,將政治交給王永江,軍事交給吳俊升。而奉系主要軍政骨干堅請張繼續(xù)主持東北大局。但張表現(xiàn)得意態(tài)堅定,因事關(guān)東北局勢,會議情緒緊張。在議論中,吳俊升搖頭擺手地說:"我一天也擔任不了,你不干,咱們一塊撂下。"又說:"誰英雄?我看我們都是狗熊,只有大帥是英雄。"逗得與會者紛紛大笑。
民國十五年(1926年),為應對廣州國民政府的北伐,吳俊升和張作相主張保境安民。張作霖、張宗昌則持強硬意見。同年12月,張作霖被張宗昌、孫傳芳擁立為安國軍總司令。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張作霖自任陸海軍大元帥,以吳俊升為安國軍第七軍團軍團長。10月,吳俊升被任命為東三省邊防司令兼保安總司令。晉升陸軍,授府"興威"。當時東三省內(nèi)反北洋政府以及反日的暴動頻發(fā)。吳俊升使用武力強行鎮(zhèn)壓,結(jié)果奉系的威信大大受損。
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奉軍為北伐軍所敗,張作霖決定撤軍出關(guān)。6月3日,張作霖乘專車離京,吳俊升聞訊遠迎至山海關(guān),二人同乘一節(jié)車廂回奉。4日清晨,行至皇姑屯附近,觸發(fā)了日本關(guān)東軍預埋炸藥,車廂被炸毀,吳俊升被鐵路道釘穿入腦部,當即喪命,時年65歲。張作霖受重傷,當晚死去。
吳俊升死后,遺體先在奉天厝寄,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埋葬于昌圖縣興隆溝五龍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