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不是死于兒子之手
袁世凱是死于他的兒子之手?有人下了這樣的斷論,那么袁世凱是不是死于兒子之手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袁世凱是不是死于兒子之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袁世凱是不是死于兒子之手:
1915年8月14日,以擁戴袁世凱做皇帝為宗旨的籌安會登場。隨后,四川總督陳宧在四川發電勸進,要求實行君主制,擁戴袁世凱迅即帝位。其他文武官員也紛紛請愿、勸進,唯恐落于人后。
袁世凱利令智昏,錯誤判斷了形勢,他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民意,于是就裝出半推半就的樣子,公開宣布說如果大家硬要強迎他做皇帝,他也只好從命。
避居西山的段祺瑞深感事態嚴重,他將謀士徐樹錚、曾毓雋召來公館,秘密商議應對之策。
密談中,段祺瑞表示,袁世凱稱帝的跡象已經漸漸顯露,“我們首先通電請清帝遜位,主張共和,而今天我幫助他,他來稱帝,我成了什么人?將來果然有這事,我決定反對到底。”
段祺瑞個性堅強,且素重名節,絕不愿意因此導致個人歷史蒙上污點。徐樹錚對此非常贊同,他也認為不管直接間接,積極消極,都應堅決反對帝制。
可是段祺瑞仍想面見袁世凱,力陳反對意見的想法,卻遭到了徐樹錚的質疑。徐樹錚的意見是,想讓袁世凱中途取消帝制野心已根本不可能了,段祺瑞還是繼續稱病不見袁世凱為好。
與徐樹錚同來的曾毓雋系舉人出身,段祺瑞任江北提督時入幕。因為他入幕較早,對北洋軍各將領比較熟悉,所以經常被段祺瑞派到各處去進行聯絡,這也使得他整天南來北往,行蹤不定。段幕其余同事為此還送了曾毓雋一個“官銜”,稱之為“行秘書”。
徐樹錚回國重歸段幕后,與“行秘書”惺惺相惜,以后便一文一武,一個外部合縱,一個內部運籌,儼然成為段祺瑞的左輔右弼。聽段祺瑞說還要再次進諫,曾毓雋也勸段祺瑞不要去,認為袁世凱已經鐵了心要稱帝,段祺瑞又處于如此境遇之下,去了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見自己看重的兩名幕僚都這么說,段祺瑞頗為激動:“項城(袁世凱)對我有知遇之恩,我不去勸,于情于義都說不過去!”
徐、曾二人聽罷,也只得由他去了。
不出所料,段祺瑞先后兩次求見,袁世凱竟然連個說話的機會都沒肯給他,兩次均以身體不適拒絕接見。
發現已無法挽救,段祺瑞心冷如冰。他苦思了幾天幾夜,考慮是否要像當年發共和通電那樣,扯起大旗,站出來共開反對袁世凱和帝制。
此時段祺瑞在北洋的聲望僅次于袁世凱,又執掌陸軍部多年,門生舊部遍及軍隊和地方,要真鬧起來,是足夠袁世凱喝一壺的。可是一想到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段祺瑞就感到“我不能這樣做”,所能做的,只有“(對帝制)論公,我寧死亦不參與。論私,我從此只有退休,不發一言”。
段祺瑞預料到,帝制一開,袁世凱和北洋政府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必有人群起而殲滅之”,自己很可能會因此受到連累,但處于兩難之間,也只有將生死置之度外,聽任發落了。
有人勸段祺瑞“離開危城以避之”,到天津等地去躲一下。段祺瑞說我既不能打破道義觀念去公開反袁,一旦避往它處,反而更會遭袁氏父子之忌,處境也將更為危險。
提到袁氏父子,段祺瑞痛恨的不是袁世凱,而是袁克定。他認為袁世凱做出如此“危國喪身”的荒唐決策,完全是袁克定一人所造成,并憤憤地下了斷論:“將來史家秉董狐之筆,可大書曰:袁克定弒其父!”
相比于袁氏父子的生死禍福,讓段祺瑞感到特別憂慮的還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知道經過這么一折騰,民初以來尚算不錯的開局注定將受到嚴重挫折——“袁氏喪亡不足論,只是國家大傷元氣矣!”
袁世凱為何沒選兒子做繼承人:
袁世凱臨死前說出了“約法”二字,雖然沒來得及講清楚到底是“臨時約法”還是“民三約法”,但從爾后他對“金匱石屋”的認同上來看,所指系“民三約法”無疑。
所謂“石屋”是一座以云南白石筑成的小房子,建于中南海萬字廊內,“金匱”則是一只外面鍍了金的保險箱。“民三約法”規定,總統候選人只能由現任總統推薦,其名冊就藏于“石屋”的“金匱”之中。
“金匱石屋”的鑰匙共有三把,由大總統、參政院院長、國務卿分掌,三把鑰匙中至少有兩把進行配合,也能開門啟匱。平時如果不是用于選舉,或得到大總統特許,誰也看不到那本神秘的的名冊。自然,作為大總統的袁世凱本人是個例外,他只要想看隨時能夠取出來看。
袁世凱一死,眾人遵囑打開“金匱石屋”,拿出了名冊。關于名冊上的名單,據說袁世凱曾做過多次改動,最后一次是把袁克定給劃掉了。這說明在帝制撤銷后,袁世凱的腦子并不糊涂,他知道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若仍把袁克定作為繼承人,不但不可能得到群臣們的擁護,反而還可能害了兒子的性命。
老袁一輩子說了很多謊話,但他臨終前把大總統印交給徐世昌,并且說要讓黎元洪做總統,看來是真話——名冊上寫著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居于第一。
即便沒有名冊,身為副總統的黎元洪在繼任總統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除了“臨時約法”和“民三約法”所提供的法律依據外,由于黎元洪被認為是一個與南方有一定關系的人,所以他還得到了南方的擁戴和支持。早在護國軍要求袁世凱退位時,“以黎代袁”的主張在南方就頗盛行。
徐世昌、段祺瑞等人隨后在中南海春耦齋內開會,討論究竟由誰出任總統。徐世昌明確表示:“最好是請黎副總統出來。現在南方獨立,收拾時局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黎副總統的聲望有助于推動南北統一等問題,他做總統比較合適。”
段祺瑞起先默不作聲,思考了幾分鐘后才說,既然“相國這樣說,就這樣辦吧!”
徐世昌、段祺瑞也是袁世凱指定的“法定”候選人,他們退出競爭,是因為各有各的顧慮。徐世昌資格最老,但他不是軍人,和雖是軍人出身,手中卻無一兵一卒的黎元洪境遇相仿,而且南北支持他的人都不多,因此在競爭力方面,他尚不及得到南方支持的黎元洪。
三人之中,競爭力最強的其實是段祺瑞。袁世凱死后,軍權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段祺瑞手中,而且他的學生、同僚和舊部遍布軍政界——令段祺瑞自己都感到得意的是,當時全國的督軍、師、旅長,半數以上皆為其門生故吏。
在重建共和方面,三個候選人應該說都無可挑剔,但段祺瑞又更為引人注目:作為清廷大吏,毅然發出共和通電,“一造共和”;作為袁世凱的得力干將,敢于抵制袁世凱復辟帝制,“二造共和”。
無論自身擁有的實力還是社會輿論的接受程度,段祺瑞要擠掉黎元洪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也不是真的不想繼承老袁的衣缽,猶豫的那幾分鐘已足以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