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什么時候修建的
孔府舊稱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內孔廟東鄰。為歷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府第。始 建于宋仁宗寶元年(公元1038年),1503年重修拓廣,1838年擴修。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內宅七座樓房。建國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重修,現保存良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府,又稱“衍圣公府”或“圣府”。位于曲阜市中心,西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后代長子長孫居住的地方,也是歷代衍圣公的衙署和私邸。初期的孔廟僅有孔子故宅三間,其后裔在簡陋的故宅中奉祀孔子,依廟建宅。而當今的孔府,則是在以后的漫長歲月里,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才逐漸發展擴大形成的。
歷代封建王朝在推崇孔子的同時,也澤及孔子的后代。自漢代起,歷代王朝無不尊崇孔子,對其嫡系后裔眷顧備至,優渥有加。漢高祖始,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守衛孔子林廟,代表朝廷祭祀孔子。歷代不斷加封,唐開元年間封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愿為衍圣公,徽宗時封為世襲衍圣公,衍圣公這個稱號一直持續下來,金、元、明、清代代沿襲。明代對孔子的尊崇,對衍圣公的優禮大大超過前期,封衍圣公為一品大員,班列文官之首,進入了顯赫尊榮的鼎盛時期。清代歷行尊孔和優禮圣裔的政策,將歷史上所沿襲下來對孔子及其家族的種種優待“俱應相沿”。歷代皇帝在對孔子及其家族不斷的封侯加爵同時,還賜予食邑、祭田等。漢元帝后,食邑則從800戶、1000戶至2000戶不等。賜予食邑是封建王朝把一定戶數應繳的賦稅給封戶。此外,衍圣公還享有蠲免各種賦稅、差徭等特權。
孔子的嫡系長支為奉祀孔子,原住在闕里故宅,稱“襲封宅”。隨著孔子地位及其子孫官位的升高,孔氏住宅日益擴展。曹魏時期,又于廟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設教講學。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孔子后裔住宅在廟東已有“客館”、“客位”、“齋堂”、“宅廳”、“恩慶堂”、“雙桂堂”等建筑。
宋仁宗寶元年間(公元1038-公元1040年),開始擴建孔府,封衍圣公后,另建新第,稱衍圣公府。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朱元璋敕建新宅,并詔令有權設置官署。明弘治年間孔廟遭火災,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皇帝敕旨大修闕里孔廟和衍圣公府。孔府遂又改建。明嘉靖年間,為保衛孔府孔廟,皇帝下令遷移曲阜縣城,移城衛廟。經十年時間建成曲阜新城,城墻高聳,外有深深的護城河,孔府、孔廟居于城中,奠定了孔府今天的規模。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因建筑年久失修,多有倒塌,又作了一次“因舊為新,不廢基制,不浮于費”的小型修建。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一次大火,燒毀了孔府內宅七座樓房之后,于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重建,耗銀八萬余兩,這是孔府最后一次大規模工程。隨著清朝的衰敗,衍圣公府建筑也逐漸殘破,康熙年間所建的“蘭堂”、“九如堂”、“御碑樓”等先后倒塌無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民國期間,孔子嫡裔仍受前代榮典。孔子的七十七代孫孔德成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給予特任待遇。1936年孔德成結婚時,對孔府作了一次較全面的整修。
如上所述,孔府保存下來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時代所建。孔府占地面積達約180畝,各類建筑463間。府內樓堂廳軒櫛次鱗比,長廊曲徑,撲朔迷離,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封建貴族莊園。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筑最豪華的封建官僚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孔府內還藏有自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文書檔案,是世界上持續年代最久、范圍最廣、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檔案。還有大批歷史文物及明清的衣冠等。因而孔府不僅是我國的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還于1994年被世界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物介紹:
孔府保存許多珍貴的文物,歷代封建皇帝為顯示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孔子嫡孫的優渥,不斷給以賞賜。帝后墨寶,御制詩文、儒家典籍、禮器樂器、文房四寶,無所不賜,而孔子嫡孫也留意搜集歷代法物,不斷充實文物庫藏。現在孔府仍保持著清末、民國初年的陳設。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內有八寶暖閣、虎皮大圈椅、紅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箭令旗、驚堂木、文房四寶等。兩側是儀仗,氣象森嚴可畏。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的住宅和房內陳設保存完整。
孔府中亦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如:著名畫家周之冕、高其佩、鄭板橋的繪畫作品;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文征明的書法手跡;宋、元、明各時期的雕版印刷珍品、善本書籍,以及精致的玉雕、木雕、陶瓷、青銅器等工藝品等,供游人參觀鑒賞。其中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也稱“十供”,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賞賜孔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