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在時下熱播的很多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太監宣讀圣旨的鏡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聽得人很不舒服,因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開場白”,根本沒有這八個字,這可謂是“戲說”和“穿越”。
不管什么朝代,圣旨好像都是以這一句開頭的。
但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據考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最早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已經就是“奉天承運”中的“奉天”其實指的就是奉天殿,取意遵照天意,即皇帝的權力受命于天。而奉天殿正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建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并將其中規格最高的朝會大殿命名為奉天殿。燕王朱棣遷都北京,后來建紫禁城時,又將奉天殿原封不動“搬到了”北京。
關于此一說,清朝大學者俞樾也有考證。“他在《茶香寶續鈔》中說:“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于明朝,還有一個依據,就是朱元璋所捧得大圭上面刻著“奉天承運”這幾個字。此說法來源于明朝萬歷時期的天文學家沈德符。
其實,明朝圣旨的開頭并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即“奉天承運皇帝”朱元璋頒布的詔書。而“承運”指的是繼承心聲的氣運,實指君權神授。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意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對你下一些需要執行的命令。借用天命,無非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延伸閱讀:
元朝
元朝為蒙古族統治的封建王朝。漢文詔書使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起頭,蒙文詔書則使用“長生天的氣力里,大福蔭的祐助里皇帝圣旨”。
明朝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奉天承運這個詞真正使用在帝王詔書上,卻是從明朝開始。
明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于皇帝所執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與臣下誥敕命中必首稱“奉天承運皇帝”,后相沿成為皇帝在重大場合所頒詔書中的套語。以“奉天承運”一詞加于“皇帝”之上,以此來凸顯皇帝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以及皇權的至高無上。明太祖制定”奉天承運”一語,雖源于秦朝時期的君權神授理論,但直接繼承于元朝詔書的起頭語,史載“上以元時詔書首語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謂天之眷佑人主,故能若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命易為‘奉天承運’,庶見人主奉若天命,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另外,現代很多人將其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錯誤的。正確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書寫時,由古代有“平抬”的書寫習慣,所以“天”和“皇帝”須換行頂頭書寫,以示尊敬。
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記載太祖嘗言:“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因而其詔書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明代禮儀明文規定,親王,群臣上表箋,都得有“皇天眷命,統馭萬方”,“承天受命,君師宇內”等字樣,節日朝賀須用“奉天永昌”,皇帝郊祀稱自己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樂頭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華夷。” 皇帝結婚的納采制詞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寶璽則有“皇帝奉天之寶”,“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等等。這些與“奉天承運”一樣,都是君權神授理論的體現。
清朝
而到了清朝,更加是將這個套語用到了極致。清承明制,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詔示內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或“布告中外咸使聞知”結尾。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