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奇怪飲食習慣
飲食是一個廣泛的稱呼與概念,包含吃、喝相關的文化及做為。 飲食是現代的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中國飯好吃,外國人愛吃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下面小編給打擊揭秘古代皇帝的奇怪飲食習慣。
古時帝王,最講究的就是吃,山珍海味,鐘鳴鼎食,極盡鋪排之能事,自不必說。這里說的,是他們怪異的重口味。春秋之際,齊桓公就想模仿商湯故事,稱王稱霸。當然,形式上也講究,必須得找個好廚子。這個廚子叫易牙,見了國君也是一通吹牛。齊桓公想難難他,說:你先給咱做點好吃的,至于吃什么呢?我啥都吃過,就是沒吃過嬰兒。
易牙也真狠心,回家就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國君。齊桓公竟然沒覺得這人變態,倒覺得他忠心,便一心把他往伊尹那個方向培養??上?,易牙不是那塊料,反而要了齊桓公的命,是他在齊桓公老年時發動政變,生生把齊桓公給餓死了。一個國家里最好的廚子,餓死了權力最大的國君,這事怎么說,都太富有戲劇性了。
時代晚一些的吳王闔閭,喜歡吃腌咸魚。起因是他帶兵渡海打越國,船上沒糧了。正張皇的時候,無數金色大魚游了過來,它們自投羅網,成了吳軍的口糧,而且數目如此之多,直到吳軍班師,還沒吃完。吳王回來問那些魚還在么?回答是都腌成了魚干。于是吳王就大吃特吃起來,不覺咸,反覺美,還當場寫下了一個字,上面是美,下面是魚,這字后來演變成了“鲞”,專指魚干。
不少帝王酷愛腥膻。漢昭帝劉弗陵喜歡釣魚,經常帶領群臣在渭水垂釣。大夫任緒釣起了一條白蛟,長三丈,無鱗,齙牙。小劉想都沒想就把這東西給吃了,意猶未盡,再找人去釣,就釣不上來了。
找不到美味食材怎么辦?這個問題在三國期間已經有技術能力解決了。有一天,吳主孫權和一個叫介象的術士聊天,說得興起,介象在園子里種起了瓜菜百果,一種下去,就長大了,拿起來就能吃,把孫權看傻了。倆人說到什么魚生吃最好。介象就說,緇魚好吃。孫權說,緇魚是海里的,這沒有。介象又來勁了,讓人在院里挖了一坑,那魚竿那么一晃悠,嘿,還真釣上來一條。當然,你要是看過現代魔術的話,不覺得這事新鮮,但孫權當時絕對被忽悠住了。
緇魚是啥呢?就是現在說的子魚吧。
赤壁之戰后,孫權在湖北擺慶功宴,廚子也端上一種魚來。孫權不認識,問這是什么,那人答,這魚喚作槎頭鳊,漢水特產,肌肉鮮美。孫權一吃,味道果然不差。后來孫權的孫子孫皓非要把國都從建業遷到武昌,重要理由,就是武昌有槎頭鳊。老百姓不樂意了,唱出了一首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對,槎頭鳊就是現在的武昌魚。
做皇帝也有混的慘的。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趙昺,一路被元軍追殺,一直逃到福建,餓得五迷三道。當地人也沒糧食,煮了些番薯葉子給他吃,沒想到一吃,覺得還真不錯,就賜了個名字叫“護國菜”。國最后也沒護成,皇帝跳海了,但菜留了下來,那番薯葉子湯,現在已經煮得相當有品相了。
什么最好吃?這是皇帝們總在思考的問題。隋文帝為此特別寫了一個告示,向廣大臣民征求答案。有個要飯的叫詹鼠,把榜揭了?;实蹎査?,你知道什么最好吃么?
詹鼠只答了一個字:“餓”。
他帶著皇帝滿大街轉悠,把皇帝餓得前胸貼后背。最后給皇帝一張蔥油烙餅吃,皇帝吃美了?;貋砭头饬藗€“詹王”。
的確,“餓”是最好吃的。
清朝皇家飲食
清代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它總結并汲取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精華,把宮廷飲食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從檔案史料中,人們可以看出清代皇家膳食的五個特點:
一是清代皇帝一日只吃兩餐。早膳多在早6時開始,有時也會推遲到早8時。
晚膳多在12點至午后2點。用現代觀念看,這應算是午餐。兩次正餐之后,如果餓了各加一頓小吃。
二是清宮御膳主要由三種地方風味及菜系組成。滿族菜是從小吃慣了的民族口味,各種肉類及野味、粘食餑餑、蘸醬菜等都是皇帝后妃難舍的美食;入主中原后,清宮沿襲了明代宮廷飲食特色,膳食逐漸以山東風味為主;到了乾隆年間,由于數次南巡,蘇杭菜點受到賞識并在宮中流行起來。
三是清代帝后們飲食喜好各異。例如: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細搭配、糧菜互補、十分合理;光緒皇帝喜食海味菜,魚翅、海參、海蜇、海帶等原料烹制的菜肴每餐必備;慈禧喜食的菜肴有燒豬肉皮、清燉鴨舌和鴨掌、西瓜盅等,還喜食小窩頭、炸三角等點心;溥儀對西餐頗感興趣,曾在紫禁城內設置西餐廚房。
四是清宮筵宴名目繁多,從年初吃到年尾。除元旦、萬壽(皇帝生日)、冬至三大節日筵宴之外,還有慶祝征戰勝利的凱旋宴、籠絡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朝鮮使臣和西藏貢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皇太后圣壽宴、皇后千秋宴、各嬪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孫的成婚禮宴、宗室家宴。此外還有各種節令宴等。
五是注重養生保健康,追求長生不老。乾隆皇帝經常服用龜齡酒、松齡太平春酒、健脾滋腎狀元酒,晚年還常吃“八珍糕”。慈禧中年后開始飲如意長生酒,此酒除風祛濕,化食止渴,疏通血脈,強筋壯骨,是保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