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為什么制造不出原子彈
原子彈又稱裂變彈(nuclear weapon,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是一種利用核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具有非常強的破壞力與殺傷力,在爆炸的同時會放出強烈的核輻射,危害生物組織。那么二戰時德國為什么制造不出原子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曾企圖研制和使用原子彈。此舉引起英、美等盟國領導人和科學家們的極大驚恐。有幸的是,德國研制原子彈的企圖最終未能實現,世界人民也因此得以避免一場法西斯的原子彈災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就擁有龐大的核物理研究機構和許多杰出的物理學家,全世界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學者數德國最多。在核裂變研究方面,德國物理學家更是遠遠跑在美國的前面。早在1938年3月,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奧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就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成功地進行了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的實驗,終于出現了物理學界期待已久的裂變效應。鈾裂變的發現震驚了科學界。從原子核裂變中獲得無比巨大能量的實驗已突破,哪一個國家能夠首先把它轉為實用,就有可能利用核裂變制成威力無比的原子彈。
1939年4 月,德國納粹召集六位最出色的核物理學家,在柏林秘密討論利用原子科學成果制造核武器。同年夏季,德國政府未加任何解釋,突然禁止鈾礦從它占領下的捷克運出,并且下令封鎖一切有關鈾的新聞。同時,從蘇黎世傳出消息:德國正在進行一項秘密的“化學工程”,由德國鈾學會的物理學家指導,直接對柏林陸軍武器部負責。
種種跡象表明,德國正在著手研制原子彈。如果數百萬的德國軍隊裝備上當時絕無僅有的核武器,希特勒就能統治世界或者毀滅世界。為了搶在希特勒的前面趕制出第一顆原子彈,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上書羅斯福,提請美國當局注意正在日益逼近的來自法西斯德國的原子彈威脅。羅斯福總統采納了愛因斯坦的建議,組織制訂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命令全力以赴研制原子彈。
1944年底以前,同盟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德國在原子實驗方面遠遠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匈牙利核物理學家愛德華·特勒在一篇文章中說,按照德國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德國人本來在1942年就應該能夠造出原子彈。
然而,事實卻出乎意料。1944年11月23日,當喬治·佩頓攻克德國重要的核研究基地——斯特拉斯堡時,美國執行“阿爾索斯”行動的原子諜報人員直奔斯特拉斯堡大學新建的實驗室。經過仔細搜查,他們發現了隱匿于此的納粹德國的鈾計劃和鈾學會有關鈾研究最完整的檔案。獲得的情報資料十分確切地表明,在1942年就有人把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告訴了希特勒。但直到1944年底,納粹德國在原子彈方面的研制工作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比美國洛斯阿拉莫斯中心的研究人員要落后兩年。這使美國領導人確信,來自德國的任何突然的核襲擊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這時才徹底消除了當時美國人的憂慮。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納粹德國在核軍備競賽中由先進變為落后,而始終未能造出原子彈呢?由于法西斯當局推行種族歧視政策,殘酷迫害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尤其是猶太人,希特勒竟然把整個物理學譏諷為猶太物理學,任意下令逮捕持不同政見的科學家,致使像哈恩、施特拉斯曼、邁特納、愛因斯坦、賴納、弗里施這樣出類拔萃的科學家紛紛離開德國,逃亡國外。
在原子能研究方面,德國缺乏全面的指導和統一的目標,各單位之間缺少協作。教育部、陸軍部、郵政部各搞一套。希特勒滿以為勝利在望,對要花長時間的新武器研制不感興趣。他把相當大的科技力量用來研制“V-2 ”型導彈,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對原子彈的研制。
同盟國加緊對德國進行空襲,實行閃電般的地毯式的轟炸,迫使德國的研究小組總是不斷地搬家,試驗設備常常是裝上又拆,拆了又裝,很難找到一個絕對安全的角落。1942年11月,美國空軍大規模空襲了德國在挪威的生產重水的里尤坎工廠,迫使該廠遷移。在前往柏林的途中,又遭到游擊隊的襲擊,生產重水的貴重設備和大部分重水徹底破壞。很顯然,這場空襲使德國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遭到巨大困難。
此外,美國研制原子彈的計劃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甚至嚴格到連當時的副總統杜魯門和國務院的高級官員事前竟毫無所知。新聞檢查相當嚴格,禁止報紙和電臺以任何方式泄漏有關原子能的消息。因此,希特勒被蒙在鼓里,完全不了解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情況。希特勒的軍需部長阿爾風特·施佩爾戰后在紐倫堡被判為戰犯。他曾后悔地說,要是他當時得知美國在進行“曼哈頓計劃”,他就是上天入地也要想方設法趕上美國人。
正是在以上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法西斯德國才未能研制成功原子彈。否則,歐洲的版圖,甚至西半球的版圖將會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