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社會結構變革的基本特征
編者按:傳統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等級制度是傳統社會結構的基本內容、主要特征和外在體現。這種制度既具有反映政治權勢、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的標識功用,又蘊含著社會價值及評判標準等歷史內容的時代象征。16世紀之后,英國社會經濟的財富結構變動不可謂不深刻
在由以農耕為本的傳統文明向以工商為本的近代文明的過渡變遷階段,人類社會的各種關系的變遷,各種矛盾的運動愈發激烈動蕩。此種情形在16—18世紀中葉的英國社會顯現的十分突出。對傳統框架的“解構”過程與近代框架的“結構”過程相互影響、相互促動。各種社會關系在新的格局下重新的組合,由于受歷史文化傳統和變遷“首發性”、“原發性”的影響,英國社會結構的運動與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特點,并給英國近代社會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英國社會結構變革的基本特征
16世紀以降,英國社會經濟步入迅速發展的軌道,社會財富結構尤其是土地財富占有結構出現劇烈的變革,各個階級、階層、集團、人群的社會位置發生移位、變動,相互關系也日趨多樣化、復雜化。尤其是鄉紳、約曼和城市富裕市民集團迅速崛起,構成一個極具實力的社會階層。社會上各種違背、僭越中世紀等級制度的行為和言論也紛紛出現。變革舊有社會框架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與歷史的趨勢。“英國歷史的這一階段不僅是經濟發生變化和個人的社會流動性很大的時期,而且是一個類別發生變化的時期。”
英國
傳統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等級制度是傳統社會結構的基本內容、主要特征和外在體現。這種制度既具有反映政治權勢、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的標識功用,又蘊含著社會價值及評判標準等歷史內容的時代象征。16世紀之后,英國社會經濟的財富結構變動不可謂不深刻,“在1500年和1700年間土地轉移方面的大規模活動的最終結局,好像是有四分之一的土地跨越社會界線的網狀運動”[1](P371);階級關系的矛盾運動也不可謂不劇烈,特別是1640年內戰的爆發,君王被殺、貴族遭逐的慘烈局面。然而,這并不曾改變階級社會(等級制度)的整體框架,社會結構的變革運動依舊在等級結構的外表下進行,等級秩序依然是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價值的集中體現,尊卑有序、等級森嚴仍是社會常態。這種新的變革運動采取傳統的方式進行正是此間英國社會結構變遷的一個主要的特征。
在變革過渡時代,英國的等級制度、觀念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形式仍具有著關乎社稷安危、國家存亡的重要機制和功用。因而英國“宮廷居于這種制度體系的頂端,不可能對破壞等級身份持樂觀態度,實際上它也沒有抱這種態度。它愛護這種制度,加強這種制度,精心維護這種制度,為這種制度支付費用。”而當時那些發達起來的社會成功人士,雖對舊有的社會等級關系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希求變革,但他們的不滿僅僅是針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與自己擁有的經濟實力不相匹配這一現實。他們的希求也只表現為應使自己盡快地盡早地躋身于上層社會等級之中,以證實自己的社會價值而已。而對等級秩序本身,他們并無惡意,更無推翻摧毀的意圖。相反,在1540—1640年間,英國社會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在有產者中間存在著一種相當普遍的對爵秩、紋章的追求浪潮。費希爾說伊麗莎白女王的重臣伯利勛爵——一個用任何合理的標準衡量都不失為卓越的人——去盡力證明自己是一個威爾士小諸侯的后代。
而最令人驚奇的是那位曾將國君送上斷頭臺的革命梟雄奧利弗·克倫威爾在這方面也表現的“與普通人差不多”,他所竭力維持的也是“英國數百年所聞名的等級與秩序:貴族、士紳和自耕農”[2](P174)。濃厚的等級觀念、對爵秩品級的追求都表明,英國社會結構的變更主要是以等級間的流動變更為主要內容。這或許是此時英國社會運動的又一特征。
英國社會結構運動的第三個重要特征是,在保持完整的等級結構和森嚴的等級秩序的同時,各個等級均呈開放、流動的特性。而正是這種開放性為流動性奠定了基礎,也正是因這種流動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使英國的等級結構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