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授時歷》
《授時歷》,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實施的歷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賜而得名,原著及史書均稱其為《授時歷經》。其法以365.2425日為一歲,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6秒,精度與公歷(指1582年《格里高利歷》)相當,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元朝初年沿用過去金國的《重修大明歷》。這個歷法是公元1180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修正頒行的。行用了幾十年后,誤差積累已經相當嚴重,所以發生了好幾次預推與實際現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改是迫切需要的了。
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軍占有了南宋都城臨安。就在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并且采納已死大臣劉秉忠的建議,決定修訂歷法,頒行元朝自己的歷法。
于是,元朝廷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組織歷局,調動了全國各地的天文學者,修訂歷法。
這件工作名義上以張文謙為首腦,但實際負責歷局事務和具體編算工作的是精通天文、數學的王恂。
當時,王恂就想到了好友郭守敬。他長于制器和通曉天文。因此,郭守敬就由王恂的推薦,參加修歷,奉命制造儀器,進行實際觀測。
從此,在郭守敬的科學活動史上又揭開了新的一章,他在天文學領域里發揮了高度的才能。
郭守敬首先檢查了大都城里天文臺的儀器裝備。這些儀器都是過去金國的遺物。其中渾儀還是北宋時代的東西,是當年金國占有北宋的京城汴京以后,從那里搬運到金國中都來的。當初,一共搬來了三架渾儀。因為汴京的緯度和金中都相差約四度,不能直接使用。金國的天文官曾經改裝了其中的一架。這架改裝的儀器在元初也已經毀壞了。郭守敬就把余下的另一架加以改造,暫時使用。另外,天文臺所用的圭表也因年深日久而變得歪斜不正。郭守敬立即著手修理,把它扶置到準確的位置。
這些儀器終究是太古老了,雖經修整,但在天文觀測必須日益精密的要求面前,仍然顯得不相適應。郭守敬不得不創制一套更精密的儀器,為修歷工作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歷法的制定工作中所必須的天文觀測,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測定二十四節氣,特別是冬至和夏至的確切時刻;用的儀器是圭表。一類是測定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應用的主要工具是渾儀。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這種儀器看起來極簡單,用起來卻會遇到幾個重大的困難。
首先是表影邊緣并不清晰。陰影越靠近邊緣越淡,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影子的盡頭,這條界線很難劃分清楚。影子的邊界不清,影長就量不準確。
使用圭表時的第二個難題就是測量影長的技術不夠精密。古代量長度的尺一般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計到厘,即十分之一分。按照千年來的傳統方法,測定冬至時表影的長,如果量錯一分,就足以使按比例推算出來的冬至時刻有半個至一個時辰的出入。(一個至兩個小時)這是很大的誤差。 還有,舊圭表只能觀測日影。星、月的光弱,舊圭表就不能觀測星影和月影。
所以為了修訂歷法,元朝廷修建了觀星臺,并且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天文學實際測量的工作,最北到達了西伯利亞,最南則到達了南海諸島。
通過一系列精準的天文測量,并且在南宋《成天歷》的基礎上,郭守敬等杰出的科學家終于克服了修訂歷法中的種種困難,非常成功的精確制訂完成了《授時歷》這部卓越的歷法。
明初宋濂等撰《元史》記載,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六月,元世祖命王恂與江南日官置局修歷,以張易董其事,易恂奏宜得許衡明歷理,遂詔命許衡赴京領改歷事,至元十五年詔郭守敬,十六年詔楊恭懿修歷。而且在《歷志》中明確指出許衡為《授時歷》主編,“今衡、恂、守敬等所撰《歷經》及謙《歷議》故存,皆可考據”。在清魏源撰《元史新編·歷志》及其它諸多史書中均有同樣記載。說明在明、清兩朝同樣記載許衡為《授時歷》主編。
郭守敬等人還接受了修訂歷法的任務。公元1277年左右,郭守敬向朝廷建議,為修訂歷法,組織一次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天文觀測。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建議,派十四名天文學家,到國內二十六處地點進行了幾項重要的天文觀測,歷史上把這項活動稱為“四海測驗”,測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長度和晝、夜時間的長度,為修訂歷法提供了很多精確的數據。
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春天。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時”的古語,將修訂完成的歷法取名為《授時歷》。
相關人物:
許衡是中國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許衡在思想、教育、歷法、哲學、政治、文學、醫學、歷史、經濟、數學、民俗等方面皆有頗深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是我國元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許衡及由其所產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許衡文化,愈來愈昭示出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