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軍事制度
元朝蒙古人建立的權政,也是少數民族史上第一次一統中原,統治時長長達97年。元朝軍事制度休系是怎樣的?
元朝的軍事制度
元朝的軍隊分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金朝降軍和蒙古政權、元政府在北簽發的軍隊)、新附軍(收編南宋的軍隊)。兵役制度是,在蒙古草原從事游牧的蒙古人,保留成吉思汗創立的兵民合一的千戶制,平時屯聚牧養,戰時出軍。在漢地和江南則從軍戶中簽發丁男應役。
元朝軍事制度的發展
蒙哥初年,軍戶制度已基本確立。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登記戶口時,已明確區分民戶和軍戶。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以及進入內地的大多數蒙古人戶,皆登記為軍戶,以后又陸續有一些漢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戶被簽入軍戶。簽發漢軍時,一般取中戶。凡戶出一人者,稱為獨軍戶;合二、三戶出一人,則出丁男戶為正軍戶,余為貼軍戶,共同資肋出軍者所需鞍馬、器仗等物。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規定軍戶和站戶(在驛站服役人戶)減半納地稅,豁免雜泛差役,后來改為免稅糧4頃,稱“贍軍地”。軍戶應役由奧魯辦理。蒙古人出征時,其家口、輜重屯于駐地,稱為奧魯。《蒙古秘史》譯為“老小營”、“老營”。元朝發展為完善的奧魯制度。蒙古軍、探馬赤軍的軍戶,由隸屬其所在地區千戶、萬戶的奧魯管理。管理漢軍軍戶的奧魯由管民官兼領。對新附軍軍戶未設奧魯。奧魯的主要職責,一是從軍戶中簽發丁男應役,對“死亡患難,有所存恤”;二是為起發當役者置備鞍馬、器仗、盤纏等。
元朝的防衛分宿衛和鎮戍兩大系統。宿衛軍由怯薛軍和侍衛親軍構成,其任務是怯薛軍保留了成吉思汗始創的四怯薛輪番入侍的制度,常額在萬人以上;侍衛親軍用于保衛京畿。至元末先后增置30余衛,衛設都指揮史或率史,隸屬于樞密院。鎮戍軍的布局由蒙古軍和探馬赤軍戍守靠近京畿的要地,華北、陜西、四川的蒙古軍、探馬赤軍由各地的都萬戶府(都元帥府)統領,隸屬于樞密院。南方以蒙古軍、漢軍、新附軍共同駐守,防御重點是臨江沿淮地區,隸屬于各行省。鎮戍諸軍,有警時由行樞密院統領,平時日常事務歸行省,但調遣更防等重要軍務則歸屬樞密院決定。
蒙古軍與探馬赤軍
蒙古軍是元朝軍隊的骨干,主要由蒙古族組成。蒙古軍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即創立,平時分布在草原上駐牧,戰時臨時招集。采用兵民合一的萬戶制,按十進制編組成十戶、百戶、千戶。只要是十五歲至七十以內的人皆服兵役,其童子稍微年長著也組成“漸丁軍”。元朝時期在漢地和江南軍戶中簽發丁男應役。探馬赤軍又名簽軍,隨著戰爭的發展,統治者需要一支蒙古軍隊長期留守被征服地區,于是從蒙古各部中“簽發”了部分士兵,組成專門用于鎮戍的探馬赤軍。自1217年木華黎討伐金朝時建立,由弘吉剌、兀魯兀、忙兀、札剌亦兒及亦乞烈思五部組成,西征花剌子模后回族、維吾爾族與突厥族等族成為探馬赤軍的一部分。探馬赤軍精于火炮與西方的回回炮,攻城力強。“下馬則屯聚牧養,上馬則備戰”。
漢軍與新附軍
漢軍是蒙古帝國占領漢地后發民為兵,主要由金朝與契丹降軍、早期降蒙的南宋軍、漢地的地方漢族武裝勢力與簽發漢地百姓等所組成。窩闊臺汗于1229年收編金朝女真與契丹降軍[39],在漢地民戶中大規模簽發士兵,補充漢軍兵員,將蒙古軍的編制和官稱用于漢軍系統強。各漢軍萬戶統軍人數不等,“大者五、六萬,小者不下二、三萬”。漢軍有“舊軍”與“新軍”的區別。舊軍主要指敵國降軍和地方武裝勢力,新軍指從漢地百姓簽發的新兵。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蒙元帝國的統治重心由漠北草原移到了中原漢地。元世祖對軍隊體制進行改革,逐步建成中央宿衛軍和地方鎮戍軍兩大系統,確定了元軍的編制和隸屬關系,在元朝對外戰爭中,漢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附軍主要是元朝南征南宋期間收邊的降軍,又被稱為新附漢軍、南軍等。新附軍內名號繁雜,而是元廷因士兵所具不同特點而起的名稱,如券軍、手號軍與鹽軍等等。估計當時新附軍的數量在二十萬人上下,元帝將新附軍分編到元軍的侍衛軍和鎮戌軍中;或以蒙古、漢人、南人建立新的軍府,管領新附軍人。每當有戰事發生,首先調發各軍中的新附軍出征,其余則從事屯田和工役造作。經過多年的戰爭消耗和自然減員,新附軍數量日益減少,最后式微。
衛戍系統
元朝的防衛分宿衛和鎮戍兩大系統。宿衛軍由怯薛和侍衛親軍構成,其中怯薛軍保留自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番直宿衛,常額在萬人以上,元朝功臣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或其后人充任怯薛長。在戰爭中,怯薛則是全軍的中堅力量,被稱之為“也客豁勒”(大中軍);侍衛親軍用于保衛大都,衛設都指揮史或率史,隸屬于樞密院。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守衛靠近京畿的要地,華北、陜西、四川的蒙古軍、探馬赤軍由各地的都萬戶府(都元帥府)統領,隸屬于樞密院。南方以蒙古軍、漢軍、新附軍共同駐守,防御重點是江淮地區,隸屬于各行省。鎮戍諸軍,有警時由行樞密院統領,平時日常事務歸行省,但調遣更防等重要軍務則歸屬樞密院決定。
元朝水軍
元朝水軍原是為了元滅宋之戰而準備,1270年命劉整建造大量水軍。襄樊之戰時元朝水軍與陸軍協同包圍襄陽,攻下后降將呂文煥又率元水軍與河岸陸軍協同于丁家洲之戰擊潰南宋水軍精銳,至此領有全部長江水域。而后張弘范又率元朝水軍(平底船)渡海南下追擊南宋海軍,最后于崖山海戰包圍殲滅之,元朝水軍在滅宋之戰有重要的功能。元朝融合了南宋和阿拉伯航海技術,使海軍技術更加成熟,然而在對外戰事中,元日戰爭與元爪戰爭均以失敗結束,而且對日戰爭兩次均被臺風所毀,只有對占城的戰役獲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