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統治時間為什么那么短
元朝 (1271年-1368年)全稱大元或大蒙古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也是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的全國性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國號大元,那么元朝的統治時間為什么那么短?
元朝的統治時間短的原因
元朝的統治者從立國之初就采取了民族壓迫政策。它把全國人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是最為高貴的民族;第二等是色目人,即中亞細亞人,他們因為當亡國奴早,所以頗得元朝統治者的信任;第三等是漢人,主要是金朝時所屬的漢人;第四等是南人,主要是南宋所屬的漢族人。這四等人在法律、政治上的待遇、法律上的地位和經濟上的負擔都各不相同。第三等和第四等漢人最受歧視。
等級制度在元朝滲透了各個領域。如軍隊分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等。職業、戶籍等也進行分級,全國的廣大百姓分為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十級,在這種分級體系下,中國傳統的社會中最受尊敬的知識分子淪落到連娼妓都不如的地步。元朝時等級分層最為明顯,特權階層和特殊利益集團隨處可見。
在元朝的統治之下,特權階層隨處可見。元政府將每二十家編為一“甲”,“甲主”由蒙古人擔任。這二十家就是甲主的奴隸,其衣服、飲食,甲主可隨意索取,女子、財產,也可隨心所欲。在甲主控制下的漢人不能打獵、不能持有兵器、不得集會拜神、不得學習拳擊武術、不得趕集、趕場,甚至夜間走路也被禁止;“喇嘛”、“番僧”在當時被賦予無上的特權。元朝以喇嘛教為國教,僧侶不僅享有法律特權,甚至還干預司法。元朝的寺廟是一種享有特權的經濟實體,它們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在許多地方成為麻煩的制造者。象江南佛教總督楊璉真伽,駐扎杭州,把宋朝皇帝和許多大臣的墳墓,全部挖掘以獲取金銀珠寶,并且至少有五十萬戶農民(約250萬人)被他編為寺院的農奴。喇嘛所過之處,隨從如云,強住漢人住宅,把男子掠走,留下婦女陪宿。他們在街上很少出錢買東西,都是直接掠奪。如此統治和壓迫,歷代都很少見。所以,在元統治下不足百年的時間里,這種反抗斗爭不絕史書,據記載,只江南地區,就有200余起。
反觀清朝,雖然滿族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漢人的地位也遠遠比元朝時要高。朝廷中滿人和漢人分享大權;漢軍的規模也不比滿族八旗小。在許多領域,滿、漢分界不是那么明顯。尤其到了清朝后期,朝廷大臣們不少是漢人。清朝的歷代統治者也非常重視漢文化,在很多領域和場合,提倡“滿漢一體”,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也大多采用漢族先進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民族矛盾并不十分尖銳。導致清朝滅亡的一是外國列強、二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民族沖突反倒在其次。
建立元朝
至元八年(1271),蒙古大汗忽必烈稱帝,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 [14],正式建國號大元 [15]。九年(1272),在劉秉忠規劃下,元帝國建都于金國中原的大都,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王朝。
1273年,蒙元鐵騎攻陷樊城。不久,襄陽守將呂文煥歸降。隨后,丞相伯顏督率大軍沿江東下,南宋守將或敗或降。至元十三年(1276),臨安歸降,宋恭帝投誠。之后,南宋大臣文天祥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在東南沿海繼續頑抗,擁立益王趙昰為帝。趙昰死后,又擁立衛王趙昺,繼續抗戰。至元十五年(1278),文天祥兵敗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絕了大元的招安,后從容就義。至元十六年(1279),漢人降將張弘范指揮蒙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 投海殉國,南宋滅亡。之后,蒙古曾進攻過周邊一些地區,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試圖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蒙古于1274年和1281年兩次入侵日本,但皆因內部不和、不習水戰,以及遭遇臺風等而遭致慘敗。(有學者認為:為忽必烈建造戰艦的高麗人有意建造和設計質量極其低劣的船是導致忽必烈的蒙古艦隊葬身魚腹的主要原因) [16]。
蒙古滅南宋后,統治階層出現了以許衡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官員之爭。由于蒙古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各封王,加上開支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以儒臣派官員認為元朝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反之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于是這個問題在朝中沒有停止。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員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形成一派,與阿合馬抗衡。結果阿合馬被刺殺,而真金也于其后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后任用漢人盧世榮、西藏人桑哥等理財派官員以之來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17]。
北方政局穩定后,忽必烈決定采用南宋降將劉整建議,先拔襄陽,浮漢水入長江,進取南宋。至元五年 (1268),命阿術、劉整督師,圍困隔漢水相望的襄、樊重鎮,襄樊軍民拒守孤城達六年。至元十年初,元軍攻下樊城,襄陽守帥呂文煥出降(見襄樊之戰)。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顏督諸軍,分兩路大舉南進。左軍由合答節度,以劉整為前鋒,由淮西出師。伯顏本人與阿術領右軍主力,九月,自襄陽出發,沿漢水入長江;同時,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陽南逼安慶,以為呼應。十二月,元水師入長江,克宋江防要塞陽邏堡。宋漢鄂舟師統帥夏貴遁,漢陽、鄂州宋軍降。伯顏分兵留阿里海牙經略荊湖,自領水陸大軍順流而東,以呂文煥為前鋒。宋沿江諸帥多為呂氏舊部,皆不戰而降。十二年二月,賈似道被迫督諸路精兵,抵御元軍。這時,他仍企圖奉幣稱臣議和,被伯顏拒絕,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強與元軍會戰。因宋軍內部不和,一觸即潰。同年秋,伯顏從建康(今江蘇南京)、鎮江一線分兵三道趨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十三年正月,宋幼帝趙昺上表降元,宋亡。十六年,完全占領四川,又追滅南宋衛王于崖山,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國內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并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