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貢獻名人事跡
一篇出色的事跡材料可以產生弘揚正氣,引導良好風氣的功用;你知道哪些卓越貢獻名人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卓越貢獻名人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卓越貢獻名人事跡【篇1】
袁隆平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農民們成年累月種田栽稻,還是滿足不了“吃”的需要。糧食產量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決心為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袁隆平是湖南一個鎮上的農校教員。雖然工作條件差,可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每日除了教學外,就是在試驗田里培育高產品種。在試驗中,他發現天然雜交水稻穗大粒飽,產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種,就退化了,失去了優勢。他就想進行一種試驗,培育能堅持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為了這個夢想,袁隆平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里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培育成功了。
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到達1000多斤,在全國推廣后,我國稻谷在幾年中增產了1000多億公斤,真是一個飛躍!袁隆平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后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后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
卓越貢獻名人事跡【篇2】
李四光
說到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和地質科學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李四光出生于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而處于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年代。為了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李四光東渡日本、遠去英國求學。求學歸來后,他拒絕外國高薪聘請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當時,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正處于襁褓時期,迫切需要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李四光來到北京大學,協助蔡元培校長教書育人,他一面講授地質學,一面從事科學研究,在此期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地質科學專門人才。他在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領域所做的工作,為相關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錢學森
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1955年10月,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下,他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社會主義祖國,并于1958年10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盡管當時人力、物力等條件很差,但他以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與忠誠,滿腔熱情地投入我國國防尖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199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軍委的一級英雄模范獎章。1999年為獎勵他的突出功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他頒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卓越貢獻名人事跡【篇3】
“一別五十載,從未曾離開”,50年前,一場意外事故,雷鋒不幸倒地犧牲,但雷鋒精神閃亮矗立。人們一提起雷鋒,就想到他的奉獻精神,比如“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現如今,只要有人干了好事,人們就會把他們贊為“活雷鋒”。雷鋒已被完全符號化,是好人的象征,隱喻著奉獻、良善以及純粹等等優秀品質。
其實,雷鋒不是扁平的,而是立體的;雷鋒精神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的。雷鋒是一名士兵,駕駛員是雷鋒的本職工作,而做好事只是其“業余愛好”。人們往往盯住一個存善心、行善舉的雷鋒,而往往忽略了一個工作稱職、有著極高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雷鋒。
雷鋒的崗位是平凡的,但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不把工作當成負擔,而是當做了一種快樂,有快樂、全心投入,才能深入其中,積極創新。據報道,雷鋒當年駕駛的卡車很破舊,是連隊出了名的“耗油大王”,但經過他精心維修保養,竟成為節油標兵車。
在那個時代,雷鋒的內心深處也許沒有職業道德這樣的字眼,但他對職業道德有頗為形象的表達。“我愿永遠做一個螺絲釘。螺絲釘要經常保養和清洗,才不會生銹。”“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這些名言提到的螺絲釘,后被贊為螺絲釘精神,即像螺絲釘一樣愛崗敬業。雷鋒這些樸素的表達,深刻地詮釋了職業道德的真義。
卓越貢獻名人事跡【篇4】
他出生于廣東東莞的名門望族,曾祖父是民國時期擔任過司法總長、外交部長、代總理的伍廷芳。他15歲時師承黃君璧、張大千、趙少昂等國畫大師,學習中國畫,還成為趙少昂的入室弟子。上個世紀80年代,他已經在書畫界功成名就,在香港及國外多次舉辦個人書畫展,并編輯出版了《中國歷代名畫選集》《鄭板橋蘭花選集》等眾多圖書,飲譽海內外。
這種平靜快樂的生活,從繼承大姨媽的遺產開始被打破了。美麗漂亮的大姨媽一直居住在香港,終生未談婚論嫁,身后卻留下了極為豐厚的財產。除了在香港價值數千萬的房屋和產業外,還在英國倫敦郊外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莊園。拿著大姨媽臨終前交給他的藏寶圖,在莊園的隱秘處找到了一座地窖的入口,鉆進去后,他立即被眼前琳瑯滿目的各種奇珍異寶給驚呆了:既有不同朝代的唐卡珍品,又有春秋時代的四鋪首銅鑒,還有南朝時代的趙青釉四耳、明代的青花魚藻紋魚缸……一件件罕見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精品讓他眼花繚亂,頭暈目眩。
為了收拾這些寶貝,從1981年春開始,他放下心愛的繪畫事業,做起了“地下工作者”,每天像螞蟻一樣躲在地窖里,夜以繼日地清理搶救,登記造冊。這些稀世珍寶,在讓他激動萬分的同時,也成為墜在他心上的一塊沉甸甸的頑石,讓他坐臥不寧,寢食難安。為了守住這個秘密,保護這筆巨大的財富,防止被人偷搶劫掠,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他隱瞞著所有的親人,甚至連同床共枕的妻子都不敢告訴。他也沒有交過一個朋友,心中的苦悶和煩惱,幸福和喜悅,既無處傾訴,也無人分享。內心的孤獨寂寞,恐懼害怕,如影隨形般耗去了他整整10年的寶貴光陰。
沉重的心理壓力讓他幾近崩潰,終于,他再也壓抑不住,在1991年的一個春天,他忍不住告訴了妻子:“太太,有件事我對你隱瞞了10年。你要做好心理準備,我們家的那些破銅爛鐵能買下英國的一個小鎮。”妻子的回答讓他非常欣慰:“再寶貴的財富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一生只想和你做平民夫妻。”妻子的一番真情表白如醍醐灌頂,讓他豁然開朗,困擾了他多年的“心病”瞬時找到了醫治的良方。
作為英籍華人,他決定完璧歸趙,全部捐獻給祖國。在他看來,這些祖上留下來的寶貝,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應該讓國人享受它們,而不只是躺在收藏家的豪宅里。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他拿出自己近百萬英鎊的積蓄,賣掉倫敦的三處房產,籌措包裝和運費,把5萬余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和藝術珍品裝了整整50個集裝箱,分期分批地捐獻給祖國大陸的幾個藝術博物館。
當他看到這些自己親手捐獻的寶物回歸祖國后,擺設在博物館里受到觀眾們贊不絕口的頌譽,他說,他如釋重負般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欣喜和幸福。在最近的一期央視《華人世界》節目中,他微笑著坐在靠椅上,面向世界各地觀眾坦露自己的心跡。
他,就是與金庸、陳香梅等人同獲“世界杰出華人獎”的英籍華人——趙泰來先生。他在節目的最后說,他在奉獻中解脫了被財富桎梏的沉重心靈,從中收獲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快樂。
卓越貢獻名人事跡【篇5】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后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云”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后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錢學森
我們都知道錢學森是一個十分偉大的人物,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錢學森是加利福尼亞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并且還是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錢學森為新中國的成立倍感激動,因此決定放棄在美國的機會,回國效力。但是錢學森的專業是與國防有關的,所以他的歸國之路遭到了美方的萬般阻撓,錢學森歷盡了千辛萬苦才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錢老先生是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的。
茅以升
茅以升是著名的橋梁專家,他在20歲的時候到美國去留學,成為了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并且很快就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白天的時候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他一直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等等,在晚上的時候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經過不斷的努力,終于成為了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
因此他在美國收到了很多聘請他擔任工程師的聘書,但是茅以升并沒有接受這些邀請,最終決定回國,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美國人勸他說科學是不分國界的,科學家所作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中國的條件很差,留在美國才能有更大的貢獻。但是茅以升卻說:“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所以在1919年的`時候,茅以升毅然回國,投身到為祖國造橋的事業中,現在我國浙江省錢塘江上的那座雄偉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