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趣聞軼事
軼事,也寫作“逸事”,一般是指人們不太知道的事情;你是否在尋找“數學家的趣聞軼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家的趣聞軼事精選篇1
小歐拉智改羊圈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 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圣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于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于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后,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數學家的趣聞軼事精選篇2
閔可夫斯基被希爾伯特邀請到哥廷根大學任教之后,很快就吸引了許多學生慕名前來聽課。閔可夫斯基講課妙趣橫生,引人入勝,一點也不死板,很能夠吸引學生。這也為他贏得了“數學詩人”的美譽。一天在上拓撲課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當時還未證明的猜想,也就是四色問題。四色問題是說在任意的一張地圖上,每一個區域填充一種顏色,只需要用四種顏色就能填滿所有區域而且使得相鄰區域的顏色不同。
遇到這個問題后,一向天賦異稟的閔可夫斯基對此不以為然,很輕松地對在座的學生說:“這個猜想到現在還沒有被證明,是因為只有一些二三流的數學家在研究,但我可以馬上證明它”。說完這句話,他就自信滿滿地開始在黑板上證明,但直到下課也沒能證明出來。不甘心的閔可夫斯基在下一節課又開始證明,但過了一個星期他還是沒能證明出來。之后當他再次準備來上課時,恰好當天風雨大作,剛走上講臺時突然的一聲驚雷嚇了眾人一跳。閔可夫斯基也只能無奈地對大家抱歉的說:“看來上天也被我的驕傲無知惹怒了,我的這些證明是不完全的”。
直到1976年,四色問題才被美國數學家阿佩爾和哈肯借助計算機得以證明,這大概是閔可夫斯基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的結果。
數學家的趣聞軼事精選篇3
希爾伯特曾有一個學生,他絞盡腦汁寫了一篇證明黎曼猜想的論文。黎曼猜想是希爾伯特最想看到被證明的數學問題,所以希爾伯特收到論文以后興奮異常,趕緊研究了起來。這篇論文盡管有個無法挽回的錯誤,但希爾伯特還是被深深的吸引了,因為他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的才華。遺憾的是,第二年這個學生因病去世了,希爾伯特萬分惋惜,于是他準備在葬禮上做一個演講來悼念他的愛徒。
恰好那天陰風怒號,增添了許多悲傷的氣氛。這個學生的家屬和朋友們哀不勝收,悲從中來。在這樣的悲傷之中,希爾伯特開始致詞,他首先指出,這樣的天才這么早離開大家實在是令人痛惜。在座的人聽罷更加悲傷,再也抑制不住淚水。接下來希爾伯特又表示,盡管這個學生的證明存在錯,但是如果按照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還是有可能證明黎曼猜想。希爾伯特越講越起勁,繼續冒雨講道:“事實上,讓我們考慮一個單變量的復函數.....”,接下來希爾伯特興致勃勃地開始了他關于黎曼猜想的長篇大論,眾人一時竟不知所措,本來悲傷的葬禮突然變成了他的課堂……
事實上,在逝者生前研究的內容上做一次演講,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悼念。
數學家的趣聞軼事精選篇4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后他成為當代最杰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里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郁的臉孔,心里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后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數學家的趣聞軼事精選篇5
文森特·多布林是一位年輕的法國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勇捐軀,但卻被譽為數學天才。這是因為他在馬其諾防線服役時,寫下了不朽的數學手稿。
多布林出生于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當反猶浪潮席卷第三帝國時,他和家人從柏林逃到了法國。1938年,年僅23歲的多布林成為巴黎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數學博士,不久便擔當了整個巴黎地區同齡人的數學導師。那時他所進行的概率理論的研究項目,被認為是整個歐洲最前途無量的數學研究項目。他原本是一個前途無量的數學家,但____入侵法國,使得他的數學生涯于1940年悲劇性地中斷了。面對入侵的德國軍隊,多布林決心奮起抗爭,而不是茍且偷生,他參加了法國陸軍,成為一名普通的士兵。
多布林隨身攜帶著他的研究論文和即將完成的定理上了前線,駐守馬其諾防線。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中,上司特許他利用一切空閑時間繼續數學研究。1940年夏,德軍粉碎了法軍的抵抗,多布林所在的步兵團也面臨著滅頂之災。當其他士兵紛紛后撤時,多布林自愿與兩名戰友留下,抵抗即將到來的德軍。6月21日,當德軍馬上就要占領陣地時,多布林開槍自殺,寧死不當俘虜,年僅25歲。他弟弟克勞德回憶道:“幸運的是,多布林在德軍攻占陣地之前,焚燒了身上所有的研究論文,以免落入德軍之手。他不能容忍德國人剽竊他的思想。”
戰后,多布林的名字很快便被人們遺忘了。然而在他英勇捐軀半個世紀后,法國科學院的一位官員偶然發現多布林早在1940年2月,就依據一種可追溯到路易十四時期的密藏規則,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悉心保存了起來。他用一個信封把自己演繹數學理論的手稿密封,藏在了科學院的地下室中。按照密藏規則,該信封必須經過作者本人許可方能拆封,萬一作者本人辭世,就必須在自收藏之日起1后方能開啟。這樣,多布林的論文手稿要到2040年才能公之于眾。但在法國科學院院士和世界各國數學家多年的游說下,其弟克勞德終于在夏天,同意打破這一陳規。
于是,多布林在阿登省作戰時所寫下的數學手稿,就此重見天日。這確立了這位年輕士兵作為現代數學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和當代概率理論的創始人的地位。這在法國知識界引起了一場轟動。法國科學院為此出了一期特刊,刊載了多布林手稿的全文,“以示對天才的敬意”。
據法國杰出的數學歷史學家伯納德·布魯說,多布林的論文彌補了二戰前的《數學分析》和日本人20世紀50年代在概率理論方面的進展所留下的空白。多布林的研究涉及到應用數學最重要的一個領域,他預見到那些易受無規律干擾的事物的運動規律,例如粒子在諸如水這樣的流體中的運動等。
約爾教授是第一個見到多布林手稿的人。他說;“我相信多布林知道,他在這場戰爭中將在劫難逃。你會注意到,他盡可能少地留下書面的東西。他清楚地知道,他所從事的是那個時代最有前景的數學研究工作,但可惜來日無多,但他記下了自己所思索的尚未完全成形的數學方面的成果。”
克勞德說:“我與哥哥在一間屋子中同住了20年,我了解他的夢想和志向。盡管60年后他才被人們所承認,但依然使我感到高興。多布林是一個認真而有天賦的人,他不允許任何事情使他分心,即便是上前線打仗也不能轉移他的注意力。雖然我對數學一無所知,但我始終為我的哥哥驕傲和自豪!”作為一位數學家,多布林無疑是位難得的天才人物,但作為一名戰士,多布林僅僅是一名戰士而已。多布林的遇難,是整個數學界的悲哀!歷史也許會說:數學家多布林,不應該出現在馬其諾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