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的軼事典故簡介
李時珍,明代著名醫藥學家;你是否在尋找“李時珍的軼事典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李時珍的軼事典故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時珍的軼事典故簡介
1、在撰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李時珍為了弄清穿山甲的生活習性,跟隨獵人進入深山老林,跟蹤穿山甲的蹤跡,進行實地考察,還捉來穿山甲親自解剖,后來他修訂了宋醫藥學家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注》穿山甲捕食的錯誤記載。
2、為了要研究曼陀羅的詳細特性,李時珍喝了曼陀羅泡的酒,要親身體驗曼陀羅的功效。以至于最后昏迷倒地,被人灌了解毒的藥后,清醒的第一時間就趕緊記下曼陀羅的產地、形狀、習性、生長期,寫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藥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應過程等等。就這樣,又一種能夠作為臨床麻醉的藥物問世了。
3、李時珍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產藥材的名山。他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許多藥材他都親口品嘗,判斷藥性和藥效。就這樣,他歷盡了千辛萬苦,積累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李時珍從30多歲動筆,到54歲才把《本草綱目》初稿寫出來。
李時珍的傳說典故
傳說,李時珍剛開始行醫時,出過一次很大的差錯,還差點鬧出人命來。
有一天,有一個病人,高燒不出汗,頭痛得厲害,請李時珍去診斷。李時珍趕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飲,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脈看病。他診斷病人患的是傷風病,首先應該發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藥抓回來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緊被子睡一覺,出出汗,病就會減輕。
李時珍開好處方準備走了,病人問他:“傷風病能不能吃魚?”李時珍一抬頭看見病人家里掛著一條烏鱧魚,就笑著說:“用生姜煮烏鱧魚吃無妨,只要發了汗就行。”
李時珍辭別了傷風病人就到別處去診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剛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兒子就喘著粗氣趕來說,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烏鱧魚后,眼眶子變大,臉色變白,舌頭打結,喘氣不勻。
李時珍一聽急了,心想:不好,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幸好這時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老先生挖藥回來,一聽說這件事,抓起幾樣草藥就和李時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趕到了傷風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個老中醫,他讓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藥,等病情好轉些再煎服治傷風病的草藥,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時珍問他父親。父親告訴他,生姜煮烏鱧魚能使人中毒。這件事對李時珍震動很大,他一連幾夜都沒睡好覺,傷風病人中毒的情景總是在他的頭腦里打轉轉。他暗下決心,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藥的藥性,他一邊采藥行醫,一邊四處求拜名師。工夫不負苦心人,他后來終于成了“醫圣”,寫出了《本草綱目》。
直到現在,還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烏鱧魚吃。
李時珍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個人著述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鑒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歷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歷時27年。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余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于各類,并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后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余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