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詩人的軼事
唐代,是歷史上一個創造了激情與榮耀的時代;古代大詩人的軼事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古代大詩人的軼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詩人的奇聞趣事
1、蘇東坡以詩諷仕途
蘇東坡,唐宋八大家之一,才華橫溢,成就卓然,但因他耿介正直,仕途坎坷,晚年慘淡,曾作《靜坐》詩一首:“無事只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歲,猶如百四十。”政治失意,無所事事,本是痛苦的事情,蘇東坡卻還來黑色幽默,把活70歲當作140歲,露出幾多苦澀與辛酸。他還寫《洗兒》詩:“人家養子愛聰明,我為聰明誤一生。但愿生兒愚且魯,無災無害到公卿。”進一步表達了他對當時官場黑暗的抨擊與諷刺。
2、趕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里。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墻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墻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么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墻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極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想法,就有什么樣的未來。
3、駱駝
在動物園里的小駱駝問媽媽:“媽媽媽媽,為什么我們的睫毛那么地長?”駱駝媽媽說:“當風沙來的時候,長長的睫毛可以讓我們在風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小駱駝又問:“媽媽媽媽,為什么我們的背那么駝,丑死了!”駱駝媽媽說:“這個叫駝峰,可以幫我們儲存大量的水和養分,讓我們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幾天的無水無食條件。”小駱駝又問:“媽媽媽媽,為什么我們的.腳掌那么厚?”駱駝媽媽說:“那可以讓我們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軟軟的沙子里,便于長途跋涉啊。”小駱駝高興壞了:“嘩,原來我們這么有用啊!!可是媽媽,為什么我們還在動物園里,不去沙漠遠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現在沒人用。一個好的心態+一本成功的教材+一個無限的舞臺=成功。每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潛能的舞臺。
4、別忽略白紙
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總愛在父母面前訴說丈夫的不是。父親聽了,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了一個黑點,然后問女兒:“你看,這是什么?”“黑點。”父親再問,女兒仍然說:“只有黑點呀!”父親說:“難道除了黑點,你就看不到這一大張白紙嗎?”聰明的女兒心里一動,若有所思。 回到家中她換了一種眼光看丈夫,從忽略白紙到忽略黑點。這一轉換竟令她發現丈夫有許許多多的優點、亮點、閃光點,她這才意識到自己“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并不是丈夫不好,而是自己太缺乏發現丈夫優點的眼光了。 5、打油詩的始祖張打油 唐朝南陽有個讀書人,名叫張打油。此人常與民間歌手交往。也愛用民間俚語寫詩。一日大雪紛飛,張打油詩興在發,遂吟《雪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此詩通篇寫雪,卻不著一個雪字,而雪的意境躍然紙上,語言粗淺,風趣逗人,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張打油還寫了一些類似風格的詩篇,后來,人們就把這類語言通俗、格調詼諧的詩稱為“打油詩”。
6、李白杜甫也“打油”
李白與杜甫同為唐朝大詩人,情深意篤。他們發現對方有缺點,就用詩歌的形式規勸。一次,杜甫在《贈李白》里寫道:“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杜甫對李白過于沉迷煉丹術的規勸。后來,李白也“幽”過杜甫一“默”,他在《戲贈杜甫》里寫道:“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以前作詩苦。”顯然這是勸告杜甫作詩要放達些,勿要太拘謹。
7、呂蒙正灑脫寫“窮詩”
呂蒙正是宋朝的名相,但在他入朝做官之前,卻缺吃少穿,夫妻倆困居在寒窯里。有一次過年沒錢買豬頭,就賒了一只,誰知豬頭剛煮好,討債的就上門來,把煮好的豬頭提走了。呂蒙正見狀感慨,提筆寫了《過年》:“可憐可憐真可憐,煮爛豬頭要現錢。有朝一日時運轉,日日天天都過年。”后來他祭神,連紙錢都沒有,就以樹葉代之,又寫《祭神》:“一片樹葉一縷煙,相送司命到九天,玉皇若問凡間事,蒙正乞貸豬頭錢。”窮得要向玉皇貸款買豬頭,這打油詩寫得也真夠灑脫。
唐朝詩人王翰的軼事
從初唐乃至開元盛世,邊界上各少數民族對中原的侵犯其實始終未斷,所以朝廷必須屢派軍隊前往御敵。而軍隊里除了帶兵打仗的武官,也還需要一批文官隨軍掌管文牘事務,這樣一來,大批的文人就有了去邊塞參戰的機會,“邊塞詩”的發達也就由此而生。用後來杜牧的詩說,“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可見以“涼州詞”這種新樂府體裁所寫下的詩篇,不止於王翰,諸如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等人的許多“涼州詞”,也都為初唐詩壇帶來了無比振奮的新氣象。
王翰是以駕部員外郎的身份前往西北前線的,“駕部”是專門負責往前線輸送馬匹與糧草等軍需物資。員外郎是個副職,基本也由文職人員擔任,所以不忙不閑的,也還有時間作詩。王翰的這一首,顯然是站在某位即將奔赴戰場的將軍角度上寫就的----那將軍在行轅里正痛飲著甜美的葡萄酒,而此刻,探子忽然來報說敵軍到了。他來不及將剩下的酒喝完,催他披掛上陣的琵琶聲便也奏響。他放下酒杯,跨上戰馬,這會兒似乎又感到酒勁兒有點上來了,搖搖晃晃的。不過,臨行前他還是對身邊的僚屬們開了句玩笑說:沒準兒我是醉倒在沙場上的,而不是被敵人打死的,即使如此你們也不能笑話我,因為自古到今,本來在那戰場上就沒幾個人能回來。是啊,這的確是個幽默的筆法,清人施補華評這結尾兩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
王翰的詩,傳下來只有十四首零兩句半,收在《全唐詩》里,外加《全唐文》收他一篇文章,也就這么多。新舊兩唐書里說他有文集十卷傳世,可宋以後就沒人看見了。傅璇琮先生曾寫過一篇《王翰考》,考了半天,結論是“但據現在所能掌握的材料,還無法考知其確切的生卒年”,又說了點別的,就過去了。唐代詩人有一大批,我們都不知道生卒年,新舊兩唐書只每個人的傳記,并不寫生卒年,尤其是生年。《唐才子傳》就更別提了,這方面不僅很少寫,即使有寫的,許多也都錯誤百出,辛文房畢竟是元朝人,也難為他了。
了解王翰,只能是他的中段。史載,他是山西太原人,少年時就有放蕩不羈的習性。考取進士大概是在公元710年。當時并州(今太原)有位長史叫張嘉貞很欣賞他的才氣,總是對他“禮接甚厚”,他也就時常不好意思,為這位張大人寫了不少樂府詞曲,還請他吃飯喝酒,親自在酒席上又唱又跳,那目的其實也有兩個,一是表達謝忱之意,二是顯示自己的才華。這一招,果然很靈,連當時到并州來接替張嘉貞任長史的張說,也領略了王翰的這套活兒,且也對王翰推崇備至。沒兩年,張說升任三品的兵部尚書,也沒忘了提拔王翰,做了個九品秘書正字的小官。不久又找了個機會,一下子把他提為七品的通事舍人。三年後再升為五品的駕部員外郎。
那時,張說權貴朝野,又統管集賢院,重視“詞學之士”,所以身邊經常聚集著諸如張九齡、李邕、許景先、韋述、袁暉、趙冬曦等人,王翰自然也在其中。他們這些人,在當時其實是個緊密的文人兼官僚小團體,還曾經給文壇排了個座次,選了百余人,分成九等,然後將名單以大字報的形式寫出來張榜公布,來看的人數以萬計。看罷你猜如何,結果是眾人“莫不切齒”。為何呢?因為不公平,像張說、李邕、王翰等人,均排在一等里面,而許多被公認為才華出眾且知名度很高的人皆被排斥在名單之外。可見,這件事干的很有些遭恨了。據說那時王翰很有錢,家里養了好幾匹名馬,還有十來個歌妓,整天喝大酒賭大錢,自命王侯,狂妄一時。
不過,既然王翰是因張說的提拔而升的官,那他的倒霉被貶,也就跟著張說接二連三地被貶而貶了。張說被罷了丞相後,王翰同時也被貶為六品的汝州長史,被支到河南。沒多久看看貶的還不夠,就再貶成從六品的仙州別駕。王翰到任後,索性破罐破摔,天天邀五邀六地聚一幫文人墨客,又打獵又唱堂會的,好不開心。知名的.文士祖詠、杜華等人也都是他的座上客。那杜華的老娘崔氏特別羨慕又有錢又有才的王翰,常對兒子說,“我聽過古代有個孟母三遷的故事,如今我看我們還是搬家去和王翰做鄰居吧,你只要能和王翰在一起,我心里就踏實了。”聽聽,這都是怎么了,跟誰做鄰居不好,偏選王翰。這樣一來,別人可就有反映了,意見反映到朝廷,結果再貶王翰為道州司馬,一下子把他從河南支到了湖南。此后,王翰是死是活,就沒有音信了。
關于李白的名人軼事
【李白簡介】
李白(7-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軼事典故】
有一年,冬天剛到,寒氣襲人。住在采石磯的李白,常到街頭的一家酒店里買酒喝。這店是一個姓魯的財主家開的,人們都叫他魯老板。別看這魯老板表面對人和顏悅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幾個酒保(酒店中的伙計)個個累得彎腰駝背,到頭來,都被他踢出門外。
這天,李白又走進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魯老板捻著胡子,瞇著眼,笑呵呵地打量著李白,心想,這個窮寫詩的離開京都幾年了,帶來的錢興許花得差不多了。記得,李白頭次進店,他笑臉相迎,以后常來常往,他估計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臉色就一次比一次難看。他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一大壺。這回,說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邊,弦外有音地說:“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淺,經不住翰林(唐初設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學上有才能的人,為朝廷服務。)這樣的大酒壺呵!”
李白明知上回給的錢還夠買幾次酒,現在看魯老板這副模樣,不愿同他爭辯,就從懷里取出最后一錠銀子往柜臺上一扔,“啪”!震得魯老板兩眼發花,滿面烏云立時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識江底淺,沒想到李翰林還有這么多酒錢。”他轉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錢!”
李白一揮袖子:“算了,別找了,下次再來!”魯老板兩眼瞇成一道縫,一個勁地連說:“是,是!”
第二天黃昏,李白又來了,酒保又為他滿滿灌上一壺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魯老板很不耐煩,他算算李白丟下的銀子,再有個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語支開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壺里兌水。
李白喝了幾口,覺得味道不濃,也沒說什么。以后每次來,魯老板總裝得特別熱情,親自為李白灌酒,暗地里卻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無其事。后來魯老板干脆給李白灌上滿滿一壺涼水。李白還以為是酒,高高興興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壺往杯子里倒,一聞,味道不對;喝一口,“呸”地吐了出來!一看,才知是又濁又渾的江水。他氣壞了,想找店主論理去。又一想,和這種人沒講頭!可是采石磯一帶就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爺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況對這樣一個前(錢)心貼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靜,他翻來覆去地睡不穩;想寫點詩,寫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壺下肚,他便暫時忘記愁苦;把霧漒鳚韉氖瀾紓?看個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這滿目凄涼的采石磯頭,連唯一能使他解悶的酒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