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名的人物的軼事
閱讀古代有名的人物的軼事,或許可以了解他們不一樣的方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古代有名的人物的軼事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有名的人物的軼事【篇1】
楊堅懼內
根據史書記載,楊堅和皇后關系非常親密:“上每臨朝,后輒與上方輦而進,至閣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隨則匡諫,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寢,相顧欣然。”
獨孤皇后到了晚年時,楊堅想找一兩個美人作為生活調劑,他試探性寵幸了宮女尉遲氏,卻沒想到皇后悲憤交加之下怒殺此女。楊堅一氣之下感覺皇帝尊嚴受到打擊,脾氣暴躁的他負氣離家出走。
孤獨寂寥的老年楊堅雖然試圖在陳、蔡貴人等青春美人那里找點人生歡樂忘卻愁苦,但失去皇后的痛苦始終無法自拔,而且他也隱隱感悟到了對愛妻的傷害。
獨孤皇后去世剛剛一年多,楊堅就一病不起,臨終前對皇太子和負責山陵的官員說:“我的喪事你們商量著辦吧。唉,說這些有什么用,我實在忘懷不了皇后,如果靈魂真有知覺,一定要讓我們夫妻在地下團聚。”
古代有名的人物的軼事【篇2】
朱佑樘一夫一妻
朱祐樘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用實際行動實踐男女平等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個張皇后,從不納宮女,也不封貴妃、美人,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過著平常百姓一樣的夫妻生活,實在不易。
孝宗和張皇后是患難之交,一對恩愛夫妻。從接受的教育看,他也很早就懂得若想當個好皇帝,就不能愛美人廢江山的道理。
兩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臥,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朝夕與共。這不經意間的舉動,創造了古往今來一個特殊的紀錄,也算是朱祐樘作為一代明君的佐證之一。
正是由于孝宗堅持只寵皇后一人,使得他成為歷代皇陵中只葬著夫妻兩人的絕無僅有的典型,給他明君賢主色彩頗濃的一生更加平添了許多亮色。
古代有名的人物的軼事【篇3】
戚繼光懼內
戚繼光的妻子王氏,將門虎女,野史上說她“威猛,曉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成功”,有關戚繼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廣為傳頌的是這樣三件事:
一是戚繼光被部下所激,命親兵接老婆入軍營。帳內眾將皆盔明甲亮,手執利刃,一派殺氣騰騰,想給其妻一個下馬威。
不一會兒,其妻抵達營帳,見了這等陣勢,卻無絲毫恐懼之色,反而目光威嚴,對著戚繼光喝道:“喚我何事?”戚繼光聞言,膽戰心驚,撲通一聲跪下說道:“特請夫人閱兵。”
二是戚繼光架不住部下的慫恿,沖入家里想用利劍嚇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綱。當時其妻午睡剛醒,立馬怒吼:“你拿著寶劍想要干什么?”
戚將軍嚇得渾身哆嗦,寶劍掉地,匆忙應答:“我想給夫人殺只雞吃。”夫人一聽開口說:“以后殺雞再不要大聲嚷嚷。”戚繼光連連稱是。
三是王夫人所產下的幾個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繼光背著夫人偷偷的納了陳姓、沈姓、楊姓三個小妾一共生了5個兒子。
本來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無事,那曉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風,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順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繼光算賬。
聽到這個消息的戚繼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鎧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臥室里去找她,一見面就嚎嚎大哭說無孝有三,無子為大,沒有兒子的壓力太大了。
王夫人見狀也心軟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來,后來從妾生的兒子里過繼了一個作為自己的兒子來養,事情才平息下來。
古代有名的人物的軼事【篇4】
宋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蘇東坡既愛飲茶又擅長書法,一日司馬光問他:“茶以白為貴,墨卻以黑為貴;茶以身重為好,墨卻以身輕為好;茶講究在新,墨卻講究在陳。人們對茶與墨的追求正好相反,而您恰好喜好這兩樣東西,這是為何?”蘇東坡巧妙答說:“上好之茶與妙品之墨都有陶然清香,這是他們共有的品德;茶與墨堅結實在,這是他們同具有的節操.賢哲和君子都有共同的品德和節操,一個長的皮膚黝黑,一個卻長得白皙,這其實是同一個道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墨之爭的故事。
紀曉嵐對對聯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一次奉旨巡查,乘船過一個河道。走到一處很窄的地方,正好與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讓。紀曉嵐就呵斥對方讓路。沒想到對方是當朝的一員戰功赫赫的老武將。對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著。那個老武將聽說是紀曉嵐大學士,就提出了對對聯的要求,。武將出上聯,紀曉嵐對下聯,如果對上了,老武將自己讓路,對不上,他紀曉嵐讓路。紀曉嵐一聽連說行,沒問題。武將的上聯是:兩船并行,櫓速不如帆快。(櫓速,暗含三國的文臣魯肅。帆快,暗指劉邦手下的武將樊噲。整句話是說”文臣不如武將。)紀曉嵐也看出來了這副對聯的巧妙,就是一時對不上。急得一頭汗也沒對上,只好認輸,給武將讓路。紀曉嵐悶悶不樂乘船到達了目的地。剛一下船,歡迎他的場面特別熱鬧。有鑼鼓,有嗩吶,有吹笛的,有吹簫的。他突然來了靈感,想到了下聯:八音齊鳴,笛清哪如簫和。(笛清,暗指,西漢武將狄青。簫和,暗指劉邦手下的文官,有名的宰相蕭何。整句話說武將不如文臣。)正好對上句,可惜紀大學士當時沒對上,輸了一回,總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東晉詩人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喜愛讀書。他寫了一首《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好好讀書。 唐代文豪韓愈在一首讀書詩中寫道:“讀書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指出在治學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思、虛心、躬行”。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寫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勸誡人們要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
晚唐詩人杜荀鶴,酷愛學習,他寫有一首優美的《閑居書事》詩:“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對讀書情有獨鐘,他寫過多首關于讀書的詩。其中有千古流傳的《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誡兒子,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還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
宋代哲學家朱熹,寫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把讀書和人的知識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動。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國戲劇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他在《正覺寺示弟儒祖》詩中寫道:“窗間白發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寫有勸人們讀書要專一,切忌糊思亂想的《憐思詩》:“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 明代詩人于謙喜愛讀書,認為讀書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清代詩人袁枚,博學多才,他的一首讀書詩提醒了人們,讀書要求理解,切莫囫圇吞棗:“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清代詩人蕭掄謂寫有《讀書有所見作》詩:“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忠告人們要熱愛讀書,讀書要持之以恒,并將其道理表達得淋漓盡致。
古代有名的人物的軼事【篇5】
鄭板橋好吃狗肉
板橋定潤格,規定凡求其書畫者,應先付定金,并作潤例,頗為風趣。當時,許多豪門巨紳,廳堂點綴,常以得到板橋書畫為榮。
但板橋不慕名利,不畏權勢,生平最不喜為那些官宦劣紳們作書畫,這在他老人家的潤格里是不便聲明的。有一次,一幫豪紳為得其書畫,運用計謀,設下陷阱。
他們了解到板橋愛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經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狗肉,待板橋經過時;主人“笑臉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
板橋不疑,開懷暢飲,連贊酒美肴不止。飯罷,主人端出文房四寶,言請大人留聯以作紀念。板橋深覺今有口福,便立刻應諾,隨即起身提筆,并詢問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書畢,盡興而歸。
后來,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發現自己的書畫作品掛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騙,十分后悔,自己嘴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