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軼事典故大全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你都知道嗎?你是否在尋找“明朝軼事典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明朝的軼事典故大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軼事典故大全
1、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
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在朱元璋時代,國家黃冊用來征收田賦的土地,高達八百萬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萬要高得多。整個洪武時期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辟,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
同時還解除了元朝時期工商業對工匠的束縛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農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懲罰由主人主宰的命運,中國的工商業工匠,佃農,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確認了平等的人權,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
2、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帝、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為指導,遵循先圣之教誨而實行“德治寬政”,解決“朱元璋后”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藩王擁兵等問題。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劇除了來自于削藩的失敗,還來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經驗不足有關。
3、永樂盛世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采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 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贊該時期“遠邁漢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后來內閣制度的雛形,皇帝國事繁忙時,內閣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還在1421年,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在地方設置管轄架構,比如東北、西北、西南設立行省或管理司。設哈密衛、貴州建制等。
朱元璋軼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跟他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于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后,一個人先開口說:“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里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里煮。
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
他還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殺了。
然后,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么要說的?”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
陛下沖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卻逮住了'豆將軍’,遇著'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
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降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說的內容雖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吃東西的軼事,用一種特殊的“隱語”表達出來了。
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結果完全不同。
明成祖朱棣軼事典故
自比元祖
建文永樂交替之際,朱棣多次提及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乃天命所在,以及建立了中華“垂統”的貢獻;永樂十七年(1419年),在對武臣敕令時,朱棣曾稱贊忽必烈的武備強盛、天下安寧。日本學者宮崎市定通過深入研究后指出,永樂帝是以元世祖忽必烈自居。日本另一位明史專家檀上寬贊同認為,永樂帝的終極理想目標不是唐太宗時代,而是忽必烈時代。朱棣憧憬的君主夢,兩位史學名家俱言之鑿鑿,持論的理由有三:一、元明之間具有時間上的因緣性和制度上的連續性;二、元朝以前,中國還不是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元朝以后,中國已是一個世界性帝國。這個歷史遺產,接替國家不得不去面對、處置。從這個意義上,唐朝與明朝存在本質上的時代差異;三、朱棣個人欲建立超邁其父的功業,希望像忽必烈那樣讓“四夷來朝”。
馬苑對聯
明太祖朱元璋游馬苑,朱棣(其四子)與朱允炆(其長孫)同侍,其時朱允炆已被屬意為皇位繼承人,太祖即興出句令兩人對曰: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曰:“雨灑羊毛一片氈。”太祖以為“氣弱”。朱棣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后一對句比前一對句氣象雄渾得多。后來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國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其實,從對聯一事,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朱棣和朱允炆的性格差異。
駁斥迷信
貴州布政司右布政使蔣廷瓚進言,朱棣北征班師的消息傳出后,思南府婺川縣的大巖山發出了連呼萬歲的聲音,人們都說是皇上的恩威使得山川顯靈,禮部尚書呂震也請求上表祝賀。朱棣卻認為山谷之間發出聲響是自然現象,而不是異事,是當地官員失察,呂震諂媚阿諛,非君子事君之道,拒絕了他的請求 [226] 。甌寧縣有方士向朱棣進獻金丹和方書,朱棣說:“這是妖人啊,秦皇漢武一生都被方士欺騙,妄求長生不死之藥,他又想來騙我,我不會用,金丹令他自己吃下吧,方書也一并毀掉,不要讓他再欺騙別人。”
知音天子
朱棣在治國理政之余,對音樂戲劇也有一定的興趣和欣賞能力,有“知音天子”之稱。當時的戲劇家賈仲明、湯舜民、楊景賢等曾侍朱棣于燕王府,編撰了數量眾多的雜劇供朱棣欣賞 [240] 。《堅瓠集》記載,永樂時期,京城里有位著名的歌女名叫齊亞秀,曾經在宮里侍奉朱棣宴飲,朱棣吃飯時,便在一旁唱曲,齊亞秀出宮后跟人說:“這是一位知音天子啊,每當我唱到關鍵情節的地方,他便舉起酒杯向我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