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故事
不少民族節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成為深深植根大地上的一種文化現象;你是否在尋找“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故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故事
傣族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于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美妙動人的歌舞。
三月三歌會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傳統歌節,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漢族地區的玉林市,近年來民間也自發舉行三月三歌會,已連續舉行了五屆,三月三山歌會響徹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每年農歷“三月三”都舉行搶花炮活動,已連續舉行第129屆民族傳統花炮節,是侗鄉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活動,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錫伯族抹黑節
抹黑節,是新疆錫伯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的清晨,這種有趣的節日便開始了。據傳說,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按風俗,誰在這一天里不往臉上抹黑,這一年他就會不吉利。據民間的傳說,抹黑節的用意是請求五谷之神免除莊稼的黑穗病,保證大豐收。錫伯族人民把這一活動作為象征五谷豐收的節日沿革了下來。
傈僳族刀桿節 。
傈僳族刀桿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關于刀桿節的來歷有這樣的傳說:明代兵部尚書王驥受朝廷派遣,率兵馬到云南邊陲傈僳族居住地區部署軍民聯防,平息叛逆,收復被侵占的土地,在當地百姓的配合下,趕走了入侵的敵人。為了使邊境民富兵強,他帶領傈僳青年習武練勇。后來皇帝聽信讒言,毒死王驥。傈僳人民即以過“刀桿節”的方式紀念這位愛國將領。刀桿節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產物,更是傈僳族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的體現。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刀桿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色節日風箏節
風箏節起源于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歷經千年變遷,東南亞各國的風箏節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中國風箏節主要分布在濰坊、武漢、陽江等地。海外美國、日本等國也有風箏節。
中國
濰坊
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截止至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九屆風箏會,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一般定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1984年舉辦第一屆濰坊風箏節以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游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旅游者以4月20日前抵達濰坊為宜。
濰坊國際風箏節不但是交流風箏技藝的節日,也是了解風箏民俗文化的好機會。整個濰坊風箏節期間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動。傳統的民族花燈展覽,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展現歷史戲劇故事場景,令人不勝激動和贊嘆。
風箏音樂會上,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濰坊風箏歷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優美,放飛平穩, 易于起飛。位于市區東北15公里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箏的故鄉。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而聞名,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列齊名。在這里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筑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并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扎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歷屆風箏節的中外風箏佳作,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在第六屆風箏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箏聯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同時,濰坊國際風箏節又是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技術交流和觀光游覽。
海外
美國
在美國,國際風箏會叫風箏節。風箏節由全美風箏協會同各州風箏協會輪流舉辦,每年一屆,具體時間不固定,一般以舉辦地的適宜時節確定時間。
風箏節由各州向世界各國發邀請,每屆都有幾個或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風箏代表隊參加。
美國的風箏愛好者隊伍龐大,年銷售風箏1.5億只以上,每年參加國際風箏會的人達幾萬人。
地方舉辦風箏節時同時舉辦各類喜慶活動。
全美風箏活動比較活躍的城市有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西雅圖等。
西雅圖是美國著名的風箏城市,全美的航天博物館就設在這里。博物館里展出了各國的風箏和最早的飛機模型,吸引著眾多的游客。
泰國
放風箏在泰國有著很悠久的歷史,泰國人一直都把它作為一種象征,它將滿載著人們的夢幻和寄托以及精湛的手工藝一起飛向天堂。
放風箏的季節一般是每年二月至五月,曼谷的王家田廣場和帕瑪尼場所是傳統的放風箏中心,喜歡放風箏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到那里去集會。
據記載,泰國人自古以來就陶醉于放風箏的樂趣中。在一些著名的廟寺中,可看到不少描述古代風土人情的壁畫,其中就有放風箏的篇章。放風箏幾乎在泰國歷史的每一個朝代都十分盛行,在大城王朝時期,甚至頒布法令禁止在皇宮上空放風箏。在一些史書上甚至還有把風箏作為交通工具和戰爭武器的記載。當您看到一個個精美別致、多彩多姿的風箏翱翔在藍天時,您必定確信泰民族真正是擅長制作和精于此項技巧的行家了。不僅于此,泰國人還把放風箏發展成為一項體育運動,專門組成了各自的風箏隊,定出詳細的比賽規則,并由泰皇贊助的體育協會定期舉行風箏比賽。
賽風箏或者也可講是“斗風箏”,是需要專業的技巧和策略的。在風箏比賽中,時間的選擇,操縱的技巧,力度的掌握以及風向的利用等,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同時操作者特別是雙方隊長的臨場發揮和指揮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曼谷王朝的早期,即多年前就有特為比賽制作的風箏來參加比賽的記載,例如有一種朱拉“風箏,為五角星形狀,雖體型巨大,飛翔起來卻非常優雅。做時要會精于計算,要有豐富的經驗及有制作風箏的技巧才能制出理想的風箏。而和”朱拉“風箏相斗的則被叫做”帕拋“風箏,為菱形帶個長尾,個型小巧但戰斗力卻非常強。
在風箏比賽中,小巧的”帕拋“風箏會去挑戰強大的”朱拉“,先是把”朱拉“引到另一邊,當”朱拉“進入它的圈套后,被它緊緊地纏住拉了下來。許多”帕拋“還會結成一隊共同去對付一只”朱拉“。一般來講,”朱拉“風箏可輕易斗敗織小的”帕拋“風箏,但更多的情形卻是被一只或幾只”帕拋"纏得失去平衡,一頭栽了下來。
瑪雅
每年的11月1日是瑪雅人的風箏節。是瑪雅人對死者悼念的一種形式。他們在放滿鮮花和松柏做成的花圈的墳墓邊的草地上,放起風箏,追思逝去的親人。風箏節期間,未婚青年男女趁機挑選自己的意中人。風箏節期間,平時部落里男女不能隨便交往的禁令暫被解除,青年男女利用這個機會相識、相愛和進行交往。風箏節一般連續舉行兩天。
日本
日本的風箏節很傳統,風箏有大有小,關鍵是很多風箏上面印的都是最傳統的日本民族圖案。
彝族的特色節日的故事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臺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繡,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干、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于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致: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