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偉人孫中山事跡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那么你知道哪些革命偉人孫中山的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革命偉人孫中山事跡介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革命偉人孫中山事跡
在讀完《孫中山全傳》之后,我了解到孫中山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他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我個人認為在孫中山成功之路上有五大轉折點(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首先,孫中山在廣州行醫之時,想要通過上書以救時局來將他的“醫國”的想法付諸實踐,草擬《上李鴻章書》,謀劃北上天津投書。文中一些于我們至今耳熟能詳:“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然而,此次上書終究失敗。懷抱“改良祖國”大志卻痛感報國無門的孫中山愈益憂憤,遂赴檀香山在華僑中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殘暴,倡議集結團體,共謀救國大計,成立了興中會。
通過了孫中山草擬的《興中會章程》,強調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宗旨。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這是孫中山成功的第一大轉折點。其次,于1905年,孫中山成立了同盟會。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學說組建本部機構。同盟會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革命小團體存在的領導機構組織不健全的缺陷。
它的產生,標志著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革命派在組織建設方面的一次理性飛躍。遺憾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并沒有堅持最初的“三權分立”,而是“總理負責制”。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使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態走上歷史舞臺。這是孫中山成功的第二大轉折點。再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得知消息回國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任命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對歷史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意義,首先,它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其次,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這是孫中山成功的第三大轉折點。然后,伴隨宋教仁被刺事件引發的“二次革命”的失敗,孫中山被迫流亡日本,這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最困難、最感孤獨的歲月。而在這段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孫中山得到了宋慶齡的巨大支持和鼓勵。孫中山和宋慶齡的結合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此后的歲月證明,這樁婚事對孫中山最后十年的'革命活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同時,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中華革命黨。這是孫中山成功的第四大轉折點。最后,1922年因陳炯明叛變,退居上海。1942年1月召開中國革命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國共第一次合作加快了革命的步伐,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使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到革命的洗禮。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這場舊民主主義革命并未成功。正如孫逸仙先生所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須努力”。
我們都清楚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雖然成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沒有真正實行,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靠武力和政治欺騙,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后來還一度恢復帝制。雖然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能徹底實現革命目標,但正是這場轟轟烈烈和正義悲壯的革命,為其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經驗、準備了條件。故而,不可不謂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說道:“我們越南人民,深切崇敬孫中山獻身的奮斗精神和崇高道德。孫中山畢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動,曾大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斗爭。”賈卡爾(印度國大黨領袖)曾說“孫中山先生不僅喚醒了中國人民,也向全人類指明了一條自由之路,我們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們的國父圣雄·甘地一般。”我想“孫中山”這三個字將烙印在我們千千萬萬人心中,直到永遠。
孫中山先生的愛國事跡
孫中山先生從小就愛讀書,26歲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39歲被推為總理,為了學習他的這種偉大的精神,因此這個暑假,我和家人來到南京中山陵,瞻仰這一代偉人孫中山。來到中山陵只見有三座東西并列的山峰,到處綠樹成陰,枝繁葉茂。這時導游繪聲繪色地講起孫中山的故事,仿佛把我帶到了那個時代:孫中山先生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
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后,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
“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這個故事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孫中山先生是這樣的愛讀書,愛學習,即使把所有的錢都花在買書上,我想他也會覺得值得。而現在有的學生卻認為學習是為別人學,而不是為自己學,所以就經常游手好閑,不肯學習,作業不做,上課不聽,還敢偷懶,睡覺,連任課老師都拿他們沒辦法,只有每天拉他們去辦公室幫他補習,其實我覺得作為未來的小主人,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為國家作貢獻。
孫中山的政治理念
1.信仰
孫中山青少年時就有無神論思想,否定神佛有靈,還打斷神像之手。孫中山早年游家鄉北帝廟時曾折斷佛手,并說:“佛若果有靈,能即禍我!木偶由人而作,豈能操人禍福哉?”十二歲時在夏威夷讀書曾接觸西方傳教士,后來又在教會學校讀書,對教產生興趣,在香港
拔萃書室加入教。從事革命事業成立興中會后,利用宗教進行革命。民國成立后,主張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設方面的功效,如說“佛教為救世之仁”。到了后期,孫中山對宗教進行了批判。他就自己對的態度轉變作了回顧:“予于耶穌教之信心,隨研究科學而薄弱。予在香港醫學校時,頗感耶穌教之不合倫理,固不安于心,遂至翻閱哲學書籍。當時予之所信,大傾于進化論”他指出:“宗教的感覺,專是服從古人的經傳。古人所說的話,不管他是對不對,總是服從,所以說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又曾就西方對中國的宗教侵略抨擊:“他們用政治力和經濟力來掠奪中國人的物質還不算,又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師倚仗著他們的國力,包庇教民,干預詞訟,欺壓其教以外的人,無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
2.思想
孫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孫中山先生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先生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孫中山先生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主、共和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于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