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偉人事跡簡介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逸仙,常以中山為名;你知道哪些孫中山偉人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孫中山偉人主要事跡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孫中山人物事跡簡介:孫中山的醫術
1892年,孫中山以各門功課一百分的優異成績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
學成后,孫中山被澳門華人公立的鏡湖醫院聘為西醫科主任。他是這所中醫院第一位聘任的西醫,每日上午在該醫院免費出診,不收分文。下午在寫字樓應診,周日10時至12時在此接種牛痘。當時鏡湖醫院沒有西藥,孫中山想出“自愿贈醫”、“藥局贈藥”的辦法,由他向鏡湖醫院借款白銀1400兩,開辦中西藥局。孫中山贈診后,由這個藥局贈西藥給病人。
就這樣,有很多中外人士都被孫中山的妙手診治好了。他對于解剖手術方面,特別精通,曾經在鏡湖醫院的一次手術中取出一顆腎結石,大如雞卵,稱重一兩七錢。當時,能取出這么大的結石,實屬罕見。
第二年,中西藥局遷到廣州,孫中山便通過醫術來結交官吏商紳,籌劃革命運動。清朝官吏都因為他名氣高、學問大,從來沒把他作為懷疑對象,直到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事情敗露后,他才流亡海外,到檀香山開始職業革命者的生涯。
戊申年(19),孫中山在新加坡時,中興報記者口患疾病。孫中山僅通過觀其面色便知其病,馬上開出藥方,一星期之后,該記者大病痊愈。
孫中山當年迂至廣州行醫,是由于他醫術精湛,待人親切,無論門診或出診,診費一律隨意而付,加上他特別擅長外科手術和治療肺病,在澳門行醫不滿三月就聲名鵲起,招致了葡萄牙醫生的嫉妒。澳門法律規定,醫生從葡政府取得行醫執照后方能在當地行醫。孫中山受到葡萄牙醫生排斥,所以不能在澳門立足。他后來在自傳中也談及此事。
對孫中山的歷史評價
毛澤東指出:“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周恩來: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
朱德:孫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爭中充分地表現了堅決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難和失敗,他在遭受失敗后,又整頓好革命隊伍,重新走上戰場。孫中山先生能夠隨著歷史的變化不斷地進步,由早期的主張推翻皇帝、建立民國而進到晚年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導民主革命而進到主張實現世界大同。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在前進的。
劉少奇說:“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
___:___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___:在1996年孫中山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上,___就指出:“孫中山先生是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在我國各族人民和一切愛國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先生代表著一個時代。”
___:200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上,___以“三個一生”、三個“始終”,高度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一生不懈奮斗,始終堅韌不拔;一生熱愛祖國,始終致力于振興中華。”
: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的侵略蹂躪、封建統治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列寧:列寧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稱贊孫中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
陳錫祺:孫中山先生領導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提出過系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計劃,這充分顯示了孫中山先生的氣魄與眼光,他的很多設想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孫穗芳:祖父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艱辛,為了救國,他經常是吃不飽睡不好,顛沛流離。這些年我尋訪祖父足跡的講演經歷,讓我親身體會到他的這種艱辛。
韋慕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他生前確實沒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可說是個失敗者。但是,他對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響,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而斗爭;在他身后,中國革命成功了,中華民族繼承孫中山遺志,終于取得全世界矚目的進步,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又不能說是一個失敗者。
孫中山的個人思想
孫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于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