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人孫中山事跡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關于中國偉人孫中山事跡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中國偉人孫中山事跡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偉人孫中山事跡精選篇1
中國名人“孫中山”名字由來的故事
有資料記載,孫中山先生的祖籍是在河源市的紫金縣中壩鎮孫屋排村,在紫金有一個“中山紀念小學”和“紫金中壩發昌中山紀念陳列室”。孫中山先生“祖籍紫金之說”雖有爭議,但亦為世人所知,而關于他的名字由來,卻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
孫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香山縣。初名帝象,稍長取名文,字德明,又有了新意。孫中山先生早年在澳門、廣州行醫及游歷歐美,多是以逸仙為名。后來,革命同志常以“中山”稱之。這“中山”本是個典型的日本姓,怎么會變成孫先生的名字呢?這里有一段趣事。孫文到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日本青年宮崎滔天、平山周十分仰慕孫文,經過許多周折,兩人在橫濱中國革命志士陳少白的寓所見到了孫文。交談之中,兩人深為孫先生的革命熱情和深刻見解所折服。他們決心盡全力幫助孫先生,希望孫先生在日本多留一些時日。為了安全,宮崎滔天和平山周提議孫先生改住他們安排的旅館,孫先生接受了他們的建議。
于是,孫先生在宮崎滔天、平山周的陪同下,前往新的旅館。他們一路經過日比谷公園,又經過中山侯爵府邸,來到了名為“對鶴館”的旅舍。住宿要填寫登記表,就由平山周代筆填寫。填到姓名欄時,平山周為難了。當時,孫先生正在流亡之中,不能公開使用真姓實名,這可怎么辦?平山周急中生智,想起剛才路過的中山侯爵府邸。這“中山”是日本人最常見的姓,正好借來一用。于是,平山周就寫下了“中山”二字。有了姓,可是名呢?名怎么填?看著平山周焦急的樣子,孫先生接過筆,在登記表上的“中山”后面,寫下了一個“樵”字。
事后,有人問孫先生,為什么要以“樵”為名。孫先生說:“現在中國到處是榛莽荊棘,我就是披荊斬棘的開山樵夫啊!”就這樣,孫文先生在日本就以“中山樵”這個日本姓名進行革命活動。同志們都稱他為“中山先生”。“中山先生”這是日本民族常見的稱人方式。因為這樣稱呼習慣了,革命同志也就不再稱他為孫文,而是在日本姓“中山”前面另加了中國姓“孫”,稱他為“孫中山”。只是在正式的場合,才稱孫文或孫逸仙。就這樣,一個日本的姓變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文的另一個名,而且是最常用的名。
為了讓后人永遠銘記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他的家鄉廣東省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即現在的中山市;我國放多城市的`街道、公園。也以“中山”命名;還出現了“中山”為名的學校、醫院、艦艇;而一種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裝,也被稱為“中山裝”。由于有了孫中山先生祖籍“紫金之說”,也就有了紫金“中山紀念小學”和“紫金中壩發昌中山紀念陳列室”,并于1986年由任民革中央代主席、中國人民__副主席屈武同志親筆書名。
中國偉人孫中山事跡精選篇2
孫中山小時候,他家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一家人居住在一間又爛又小的房屋,很多時候一家人每天就是用幾塊紅薯來糊口。雖然家境貧寒,孫中山一邊做家務、下田勞動,一邊抓緊一切時間來讀書。在學習上,他非常刻苦用功,遇到不懂的問題勇于向老師請教,直到明白為止。
青少年時期,孫中山告別家鄉、告別父母,到香港求學。從西醫書院畢業后,在澳門當了一名西醫師。他決心要把自己所學的學問,都用到祖國強盛的事業上。他組織成立了興中會,組織了革命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他在流亡倫敦的時候,深感自己的才智、學識不足以去應付斗爭的需要,就利用圖書館里的藏書潛心閱讀,并且實地考察歐洲各國,從中尋求更多的救國真理。終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ZF,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孫中山輕信袁世凱,把總統之位讓給了他,革命果實就這樣被竊取了。孫中山又開始討袁護國活動。粉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后,孫中山又奮起斗軍閥。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后,為求統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盡瘁,為革命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孫中山的故事一直激勵著我。他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的感人故事、偉大精神給了我很多啟示,更教育了我要好好學習、努力拼搏,去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
中國偉人孫中山事跡精選篇3
在讀完《孫中山全傳》之后,我了解到孫中山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他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我個人認為在孫中山成功之路上有五大轉折點(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首先,孫中山在廣州行醫之時,想要通過上書以救時局來將他的“醫國”的想法付諸實踐,草擬《上李鴻章書》,謀劃北上天津投書。文中一些于我們至今耳熟能詳:“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然而,此次上書終究失敗。懷抱“改良祖國”大志卻痛感報國無門的孫中山愈益憂憤,遂赴檀香山在華僑中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殘暴,倡議集結團體,共謀救國大計,成立了興中會。
通過了孫中山草擬的《興中會章程》,強調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宗旨。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這是孫中山成功的第一大轉折點。其次,于1905年,孫中山成立了同盟會。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學說組建本部機構。同盟會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革命小團體存在的領導機構組織不健全的缺陷。
它的產生,標志著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革命派在組織建設方面的一次理性飛躍。遺憾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并沒有堅持最初的“三權分立”,而是“總理負責制”。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使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態走上歷史舞臺。這是孫中山成功的第二大轉折點。再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得知消息回國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任命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對歷史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意義,首先,它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其次,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這是孫中山成功的第三大轉折點。然后,伴隨宋教仁被刺事件引發的“二次革命”的失敗,孫中山被迫流亡日本,這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最困難、最感孤獨的歲月。而在這段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孫中山得到了宋慶齡的巨大支持和鼓勵。孫中山和宋慶齡的結合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此后的歲月證明,這樁婚事對孫中山最后十年的'革命活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同時,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中華革命黨。這是孫中山成功的第四大轉折點。最后,1922年因陳炯明叛變,退居上海。1942年1月召開中國革命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國共第一次合作加快了革命的步伐,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使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到革命的洗禮。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這場舊民主主義革命并未成功。正如孫逸仙先生所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須努力”。
我們都清楚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雖然成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沒有真正實行,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靠武力和政治欺騙,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后來還一度恢復帝制。雖然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能徹底實現革命目標,但正是這場轟轟烈烈和正義悲壯的革命,為其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經驗、準備了條件。故而,不可不謂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說道:“我們越南人民,深切崇敬孫中山獻身的奮斗精神和崇高道德。孫中山畢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動,曾大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斗爭。”賈卡爾(印度國大黨領袖)曾說“孫中山先生不僅喚醒了中國人民,也向全人類指明了一條自由之路,我們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們的國父圣雄·甘地一般。”我想“孫中山”這三個字將烙印在我們千千萬萬人心中,直到永遠。
中國偉人孫中山事跡精選篇4
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讀了孫中山的故事,我才知道孫中山小的時候也沒有很好的生活,和他相比我真的很慚愧。
今天,我讀了一個關于孫中山的故事,這一篇故事主要講了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后,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讀完這故事,我覺得很慚愧。我平時不愛讀書,讀著讀著就會犯困,媽媽說我沒有心機去讀書,所以讀著讀著就會犯困。
中國偉人孫中山事跡精選篇5
當時,追隨孫中山革命的一些同志,對革命前途感到迷惘,其中有幾個自稱會推算“八字”的人,很想知道孫中山出生的年、月、日、時,以便推算出孫中山什么時候才能否極泰來,打倒袁世凱。于是他們委托和孫中山一向交情甚好的馬世伯去問孫中山。
孫中山聽了原委,又氣又好笑,他嚴肅地對馬世伯說:“你們年輕人,為什么也迷信‘八字’這一套。難道我的‘八字’不好,你們就不想革命了?你回去告訴他們,我的‘八字’就是‘打倒軍閥,繼續革命’!”
“我愛親人,更愛真理”
孫中山和宋慶齡結婚8年后的一天,孫中山在他上海的住所第一次接待了他的岳父宋耀如。宋慶齡無比激動地迎接了父親,父女兩人高興極了。在孫中山的禮讓下,宋耀如落座沙發,可他開口卻說:“密斯特孫,我不是來認親的,我是老同盟會員,也算是國民黨的元老,是來向本黨總理進諫的。”孫中山聽了感到莫名其妙。
原來宋耀如是受國民黨一些元老之托,前來詢問孫中山是否真要“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并進行勸阻的。孫中山立即給了他肯定的回答。宋耀如聽后反感地問道:“你把自己新倡導的三民主義置于何地?”
孫中山解釋說:“這是從過去拜歐美為師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民族主義就是不受異族統治,蘇俄革命后,列寧立刻廢除了沙皇強加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待我平等。實際上列寧主張共產主義的初期目標社會主義,和我的三民主義天下為公極為相似。”
聽了這些解釋,宋耀如不但沒有接受,反而吃驚地問道:“這么說,你是決心要聯合蘇俄、聯合共產黨羅?”
孫中山答道:“是的,國策既定,泰山難移。”
宋耀如發火了,他騰地從沙發上跳了起來,用手指著孫中山說:“孫文,你變了,真沒想到你變到如此地步!”
孫中山平靜地說:“我慚愧變得太遲了。我們從青年時代就為民族、民生、民權三民主義而并肩奮斗,但時至今日,民國還只徒具虛名。”
宋耀如又用謠言來質問孫中山:“外面盛傳你要加入共產黨,難道真的?”
孫中山說:“如果代表大會不贊成我的三大政策,我就解散國民黨,自己去加入共產黨。”
宋耀如見孫中山堅持三大政策那樣堅決,知道勸說無望,只得悻悻而去。
難得團聚的親人就這樣不歡而散,宋慶齡有些不好受。孫中山喃喃自語道:“我是否太不近人情?”
宋慶齡含淚道:“先生,我永遠和您在一起。”
孫中山說:“我愛親人,更愛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