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革命事跡介紹
孫中山這個讓人刻骨銘心的名字,這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為人,深受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敬仰;關于孫中山革命事跡你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偉人孫中山革命事跡介紹,歡迎大家分享。
孫中山基本簡介
孫中山(1866年-1925年 享年僅有59年)幼名帝象,學名文,普名德明 ,字載之,號日新,后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國國父。早年先后求學于檀香山、廣州、香港,行醫于澳門、廣州。1894年5月,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事敗,流亡海外,宣傳革命。1896年在倫敦被清朝駐英公使館誘捕,脫險后曾留居英倫,研究西方政治經濟理論,尋求救國真理。次年經加拿大抵日本,結識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宮崎寅藏、犬養毅等,并在旅日華僑中宣傳革命,發展興中會組織。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因糧餉不濟而遭失敗。失敗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爭,并在旅歐學界中發展革命組織。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領導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制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創辦《民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同改良派圍繞革命與保皇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同時積極在國內外發展同盟會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在兩廣、云南等地發動一系列武裝反清起義。
1911年10月,聽聞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即離美赴歐進行外交活動。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會議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于立憲派與其他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持及革命黨人的妥協,被迫于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推為理事長。曾一度出任全國鐵路督辦職。“實業實為救貧之藥劑”1913年,因“宋教仁案”,發動“二次革命”討袁世凱,宣告失敗。1914年,在日本創建中華革命黨,重舉革命旗幟。1915年發表《討袁宣言》,進行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斗爭,后又發表《二次討袁宣言》。1917年,為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成護法軍政府,史稱“護法運動”。被推為海陸軍大元帥,誓師北伐。翌年, 因受桂系軍閥挾制,被迫去職,赴上海著書立說,撰述《建國方略》。
1919年創辦《星期評論》和《建設》雜志,發表《實業計劃》,并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任。1920年重返廣東,次年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再揭護法旗幟,組織大本營,準備北伐。1922年因陳炯明武裝叛亂,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列寧的幫助下,他與時俱進,毅然決定改組國民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1923年再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最大的不同是:明確的提出了反帝綱領。)促成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創辦黃埔軍校,指揮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同年11月,應北京政府邀請,扶病北上討論國事,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以謀中國的統一與建設的主張,同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勢力作不懈斗爭。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干部。同年10月在鎮壓 廣州商團叛亂后,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因積勞病劇,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暫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 中山陵園。遺著輯為《中山全書》、《全集》、《孫中山全集》等刊行。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體陳列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和翠亨民居展覽等。該館行政隸屬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孫中山的政治理念
1.信仰
孫中山青少年時就有無神論思想,否定神佛有靈,還打斷神像之手。孫中山早年游家鄉北帝廟時曾折斷佛手,并說:“佛若果有靈,能即禍我!木偶由人而作,豈能操人禍福哉?”十二歲時在夏威夷讀書曾接觸西方--教傳教士,后來又在教會學校讀書,對--教產生興趣,在香港
拔萃書室加入--教。從事革命事業成立興中會后,利用宗教進行革命。民國成立后,主張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設方面的功效,如說“佛教為救世之仁”。到了后期,孫中山對宗教進行了批判。他就自己對--教的態度轉變作了回顧:“予于耶穌教之信心,隨研究科學而薄弱。予在香港醫學校時,頗感耶穌教之不合倫理,固不安于心,遂至翻閱哲學書籍。當時予之所信,大傾于進化論”他指出:“宗教的感覺,專是服從古人的經傳。古人所說的話,不管他是對不對,總是服從,所以說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又曾就西方對中國的宗教侵略抨擊:“他們用政治力和經濟力來掠奪中國人的物質還不算,又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師倚仗著他們的國力,包庇教民,干預詞訟,欺壓其教以外的人,無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
2.思想
孫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孫中山先生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先生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孫中山先生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主、共和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行。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于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關于孫中山事跡
二十世紀是一個滄海桑田的時代,在中國更是百年銳于千載。作為本世紀三個偉人之一的孫中山,站在時代的起跑線上,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愈挫愈奮”的精神,帶領中國人民掙脫封建的羈縻,跑出了向現代社會進發的第一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孫中山簡介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孫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后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0歲入村塾讀書,12歲到檀香山讀書,17歲時回國。1884年與本縣盧慕貞女士結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廣州、香港學醫。畢業后,在澳門、廣州行醫,并致力于救國的政治活動。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遂再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并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895年至1911年策劃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屢遭挫折而斗志彌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到各省響應,導致清朝專制統治的覆滅,是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1912年4月卸大總統職,致力于經濟建設的宣傳。袁世凱竊據大總統職位后陰謀復辟帝制,孫中山乃于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中華革命黨。1915年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擔任總理。1921年,非常國會又于廣州議定組織中華民國正式政府,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1923年,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復任大元帥。同年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決定國共兩黨實行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同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