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偉人及事跡簡介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材料可分為集體事跡材料和個人事跡材料;你知道哪些近代偉人及事跡簡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近代偉人及事跡簡介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近代偉人及事跡簡介(篇1)
說起常州,一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十七屆省運會上,常州人大顯身手,以優異的成績讓各城市為之側目。事實上,常州也的確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革命英雄張太雷,數學天才華羅庚,電影導演阿甲等名人的故鄉皆是此地。此外,教育界精英奚亞英也可稱得上是常州的“名人”。
奚亞英是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中心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她組建了常州市第一家公辦教育集團,七個不同辦學風格的校區吸納了全區八分之一的學生,滿足了更多人民群眾及其子女“上好學”的強烈需求,讓普通的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
奚亞英不僅是七個校區的校長,還是一個快樂的服務者。
“心智吧”、“新教育實驗室”、“運動天地”等,皆是她為放松教師心靈,提升教師境界而創建的。她十三次赴南京登門造訪,眾多藝術家在她的感召下來到鄉鎮,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農村孩子的心田。
奚亞英還是位盡責盡力的校長。
記得秋天的一個早晨,寒風瑟瑟,塵土、紙片、樹葉一邊得意地隨著風兒打滾兒,一邊嘲笑著路上縮緊了身體趕路的行人們。在這樣寒冷的天氣里,行人們給自己呵暖氣還來不及,怎么會顧及那些路旁的紙屑呢?正在這是,一個身影出現了,是奚校長。她正和保安們彎著腰在寒風中撿著紙片兒。奚校長的手凍僵了,也顧不得了,搓一搓手又開始撿了。她的這種身先士卒、勇于奉獻的精神把我深深地打動了。
她,一個以“培養優秀的一品平民”為夢想的校長;她,一個為教學事業奔波的校長;她,一個獲得諸多榮譽的校長;她,一個平易近人、盡職盡責的校長······她,便是常州的“名人”—奚亞英!
近代偉人及事跡簡介(篇2)
魯迅小時候非常淘氣。一天,鎮里的戲臺正在排戲,魯迅聽到外面的鑼鼓聲,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著父親不注意,他一溜煙兒地跑到戲臺前看熱鬧。這時,戲臺周圍已經擠滿了人。突然,熱鬧的鑼鼓聲停了,從后臺走出一個人,對臺下一拱手說:“哪位小兄弟愿意上臺?我們讓他客串閻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時非常調皮的孩子這會兒卻你推我、我推你地謙讓起來。
“我來!”小魯迅走上臺去,讓戲班的人畫了個花臉,然后拿起一把鋼叉就舞起來,戲臺下馬上響起叫好聲。他得意極了,舞得更得勁兒了,小伙伴們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氣。
魯迅12歲那年,被父親送進了一所叫“三味書屋”的私塾就讀。初入學時,魯迅對百草園中的那些小精靈非常感興趣。他在園中想起古人東方朔說過有一種蟲叫“怪哉”,用酒一澆,便會消失不見。魯迅非常想知道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問私塾的先生:“先生,這‘怪哉’蟲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卻板著臉,很不高興地回答:“不知道!”
后來,魯迅慢慢體會到學生應該讀書,先生不喜歡學生問各種古怪的問題。于是,魯迅開始刻苦讀書。起初十分嚴厲的先生也開始喜歡魯迅的聰明刻苦,態度漸漸和藹起來。魯迅為了勉勵自己學習,制作了一張小書簽,書簽上有10個正楷小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書時,他把書簽夾在書里,每讀一遍就從上往下蓋掉一個字,讀過幾遍之后,就用默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練地把課文背出來了。后來,同學們也都向魯迅學習,紛紛制作“讀書三到”的書簽。
學習要講究方法,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真正會學習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選擇正確的,精通專業的,熟悉相關的,了解必需的。同時,學習需要思考。有些人雖勤于學習,但不過只是泛泛的閱讀,任何理論觀點都只在腦海里一晃而過,是所謂“學而不思則罔”。“讀書三到”是魯迅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我們也要像他那樣不斷地總結學習方法,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去攻讀,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近代偉人及事跡簡介(篇3)
林肇澤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他卻在不斷創造“神話”:他45歲開始自學繪畫,無師自通,短短幾年時間,其炭精畫作品在國內外“走紅”;他到過100多所大專院校,開辦講座;如今雖年逾古稀,但壯志不減,立誓把自己創作的勵志歌曲在全國唱響。
林肇澤今年已經73歲。1957年,年僅17歲的他因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棄了升學的機會,在家務農。他曾拉過船、抬過石頭,還干過兩年灶匠、8年木工、5年機修工……一次偶然的出差機會,林肇澤接觸到了繪畫。
1985年,林肇澤出差路過自貢,看見街邊畫攤上有人畫炭精像,被深深吸引。回到南充后,他買了大量專業書籍,潛心研究。剛開始學畫時,因為市面上買不到專門繪制炭精畫的畫筆,林肇澤就琢磨著做畫筆。把毛筆涂上膠水,等自然風干后,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筆尖。沒有大面積涂抹陰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筆桿里面塞上棉花,做成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改進自己的繪畫工具。
他無師自通,卻很快創造出奇跡:1989年,林肇澤帶著他的作品《肖像》參加了中國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個體勞動者“光彩杯”書畫攝影展,并獲得了省級三等獎,中央電視臺還播放了《肖像》的特寫。2000年,四川民間藝術協會授予他“一級民間藝術家(炭精畫)”證書。隨后,他在南充市街頭擺起了畫攤,專為別人畫像,這一畫就是8年。
林肇澤在巡回講學和演講中,從來不收講義費。他和家人花費的車旅費、資料費、房租費等,將近20萬元,全部是自費。他不僅把擺攤畫畫掙的錢全部用光了,而且連子女給他的生活費也幾乎耗盡。如今,他和老伴依然生活在祖輩留下的小青瓦房里,幾間小青瓦房又破又潮濕,與周邊村民的“小洋樓”形成巨大反差。在他家里,簡單的幾樣家具還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他的書桌也是兩口木箱重疊而成,他的當家衣服還是在10多年前別人送給他的。
近代偉人及事跡簡介(篇4)
說到歷史,仿佛就有一種濃郁的古典味道浸潤著我們的心靈。它承載著過去,預示著現在,眺望著未來。在歷史人物中,能人千萬文學家、軍事家、藝術家更是層出不窮。而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在三國時期蜀國后期的一位將軍。
他的名字叫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姜維本是魏國天水中郎將,后降于諸葛亮,深受諸葛亮器重,被封為大將軍。姜維身上的諸多優點不得不令我佩服,并為之效仿。
其一姜維孝順。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姜維老母在冀縣,孔明用計令魏延引兵包圍冀縣。姜維聞之,奮不顧身的率三千兵馬前往解救,中孔明之計,全軍覆沒。這時老母出現,勸降,姜維為母投降于蜀,孝順之心溢于言表。
其二姜維忠勇。姜維從小熟讀兵書,勤學武功,在天水一戰中與趙云交戰不分勝負,并于萬軍之種直擊孔明,幸得關興、張苞護衛,不然必為姜維所傷。而自從姜維降蜀之后,忠心耿耿,成為孔明的得力干將。先后獻計助孔明奪取天水、散關等地。孔明去世后,魏延舉兵叛亂,姜維全然不懼,最終借馬岱之手除掉了魏延。姜維為蜀漢大業付出了一生,雖然最后他未能助劉禪一統天下,重興漢室,但他把生命和熱血獻給了蜀漢,告訴昭烈皇帝:“我,努力過了!”
其三姜維軍事才能出眾。孔明興兵三十萬北征,要攻下天水。孔明令趙云出兵,不料被姜維設兩路伏兵殺了個血本無歸。之后孔明也領兵親征,姜維卻早已成竹在胸,設下四路伏兵差點要了孔明的性命。降蜀后得到孔明重用。孔明在臨死前幾日把畢生所學盡授于他,姜維更是如虎添翼,盡心振興漢室。牛頭山、狄道、祁山遍布姜維的兵馬,來來往往征戰四五年,北伐九次。姜維與鄧艾、鐘會大戰十余次。怎奈蜀漢兵力較弱,宦官當道,內憂外患,才導致鄧艾乘虛而入,蜀漢滅亡。
或許姜維的名字人們很少知道,膾炙人口的不過是“仁義的劉備”、“智慧的孔明”、“奸詐的曹操”而已,而我認為姜維卻擁有他們身上的所有優點,是一位集謀略和武功于一身的智者。雖然他未能在“三國演義”中像孔明、周瑜等人那樣大放異彩,但他用他的實力和智慧打拼,做了,從不后悔,這才是我喜歡他的真正原因。因為我知道:一個人的成功并不在于結果,而在于奮斗道路上那沸騰的熱血和辛勤的汗水。
近代偉人及事跡簡介(篇5)
這家伙從出生起,就吃不飽,趕上大多數中國人餓得半死的年代。每逢開飯,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著別人的碗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公然地搶奪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搶得雙淚長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東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樹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學校拖來了一車好煤,他拿起一塊就放在嘴里嚼,同學們也跟著一起嚼,都說越嚼越香。一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他們就在下邊嚼煤,咯咯嘣嘣一片響,全都一嘴烏黑。
1976年,他當了兵,從此和饑餓道了別。從新連分到新單位時,精粉的小饅頭,他一次就吃了八個,肚子里還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員對食堂管理員說:“壞了,來了大肚漢了。”
后來,日子好過了,一上宴席,他卻仍是迫不及待,生怕撈不到似的吃。好多朋友攻擊他,說他吃起飯來奮不顧身,埋頭苦干,好像狼一樣。
他一次一次牢牢記著,少吃,慢吃,吃時嘴巴不響,眼光不惡,夾菜時只夾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鳥一樣。
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見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復原樣。每當他從電視上看到鱷魚一邊吞食一邊流淚的可惡樣子,馬上就聯想到自己。
當然,僅僅有饑餓的體驗,并不一定就能成為作家,他能成為一個作家,是因為有個“右派”大學生說他認識一個作家,寫了一本書,得了成千上萬的稿費。聽說作家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還是肥肉餡兒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貴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頓餃子的人,但大學生用蔑視的口吻對他說: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從此,他就知道了,只要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餃子,而且是肥肉餡兒。那時,他就下定了決心,長大后一定要當一個作家。
為了能一天吃上三頓餃子,他寫出了的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后來被張藝謀導演看中,改編成電影《紅高粱》,并且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結果,這部小說一下子捧紅了三個人:張藝謀、鞏利、莫言。
他,就是作家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