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學偉人事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跡的經歷,對事跡很是熟悉吧;古代醫學偉人事跡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古代醫學偉人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醫學偉人事跡篇1
我國醫學源遠流長,歷史上曾涌現出許多名醫。扁鵲便是其中的一位。扁鵲年輕時跟隨師傅學醫,非常用功。他學成后醫術高超,到各地治病救人,被人們稱為“神醫”。
有一次,扁鵲到齊國見到齊桓侯,通過觀察,扁鵲知道齊桓侯生病了,就對他說:“您生病了,如今病在皮膚里,如果耽誤了,病情將會加重。”
齊桓侯不相信扁鵲的`話,說:“我沒病。你們醫生貪功好利,總想靠醫治沒病的人來顯示自己的醫術。”
過了五天,扁鵲又見到齊桓侯,他真誠地說:“您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療會加重。”齊桓侯不高興地說:“我沒病。”又過了五天,扁鵲對齊桓侯說:“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了,再不治療后果會很嚴重。”齊桓侯仍覺得扁鵲在騙他,沒有理會。
五天后,扁鵲再見到齊桓侯,他轉身就跑開了。齊桓侯感到很疑惑,就派身邊的人去問扁鵲。
扁鵲說:“以前齊桓侯的病我能治好。可現在病已經到了骨髓,我治不好,只能趕緊跑開了。”
不久,齊桓侯果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來越重,沒一個醫生能治好。臨終前,他后悔地說:“要是聽扁鵲的話該多好啊!”
扁鵲還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望氣色、聞氣味、問病情、把脈,為祖國醫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古代醫學偉人事跡篇2
華佗(141~208),安徽省毫縣人,東漢外科醫生。他首創了“麻沸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麻醉技術進行手術的醫生,成為我國古代醫學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華佗7歲死了父親,哥哥被抓去充軍,一去不返,音信全無。家庭十分貧困,只有小華佗和母親相依為命。
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鉆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志不圖官位,愿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
后來,母親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忽冷忽熱,周身疼痛,皮肉腫脹。華佗請來很有名氣的大夫治病,也不見成效。母親病故前對華佗說:“孩子,記住你的父母都是被這種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學成醫術,好讓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發憤學醫、普濟眾生的決心。他來到城里,要拜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為師學醫。蔡醫生開始不想收華佗為徒,可是一想,華佗父親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轉眼不認人,也太不講情義了。
所以,他想考考華佗,如果他是一塊做醫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醫生主意已定。他見幾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葉,而最高處枝條上的桑葉夠不著,便向華佗說:“一你能設法把最高的桑葉采下來嗎?”華佗說:“能。”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上塊小石子,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桑葉就采到了。蔡醫生又看見兩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紅了,誰也拉個開,就說:“華佗,你能把這兩只山羊拉開嗎?”華佗又說:“能。”
只見他拔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旁邊,斗架的羊早就斗餓了,一見鮮草,忙著搶草吃,自然散開不斗了。
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后來華佗跟隨師父刻苦鉆研,注重實踐,終于成為被人擁戴的一代名醫。
華佗根據醫道,自編了一套“五禽戲”體操,教人用來鍛煉身體。不少人練了很有效果。華佗一位表弟長期做“五禽戲”體操,年老時,耳聰目明,牙齒堅固,為同齡人所羨慕。
畢佗一生剛直不阿,不求虛名。有一次,華佗替曹操治好了偏頭痛病,深得曹操賞識。曹操要他留在曹府,給他優厚的報酬。華佗在曹府做了一段時間的侍醫,但他身在曹府,卻心在民間,總想為老百姓多解除疾病之苦。
有一次,華佗借故妻子有病,回家探望。回家后,不愿再去曹府。曹操知道后,以欺騙的罪名把華佗殺了。曹操成了有罪之人,而華佗一直被后人傳頌。
古代醫學偉人事跡篇3
東漢末年,有位郡守得了不進飲食的重病,久治不愈,專程請名醫華佗來治病。華佗認真切脈后,既沒開藥方,也沒給針炙,一言不發抬腿走了。
郡守見狀以為招待不周,忙派人送去豐厚財禮并請華佗吃酒席。一向不收財禮的華佗,不僅如數收下財禮,還去赴宴。十幾天過去了,華佗那里仍沒動靜。郡守心中萬分著急,讓兒子去問華佗。誰知華佗已帶著財禮溜走多日了,只留下一封信,信中只有八個大字:“無恥郡守,枉活人間。”
郡守氣得連聲大罵華佗,怒不可遏地呼喊:“給我抓住他!殺死他!”人馬兵分幾路去抓華佗,根本不見他的影子。郡守此時怒火攻心,渾身哆嗦,大咳不已,竟吐出一大灘黑血來。吐過后,雖渾身無力,卻感到病情輕松了不少。
第二天,華佗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郡守府門前。他把財禮如數當面交還給郡守,并告訴他:
“你的病已經除掉了。調養幾天后,便可痊愈了。”
郡守聽罷華佗的話頓覺如釋重擔,他一把拉住華佗的手,不知怎樣感謝才好。
果然,沒幾天郡守的頑癥便奇跡般地痊愈了。
古代醫學偉人事跡篇4
華佗生活的時代,是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愿做官,寧愿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華佗看病不受癥狀表象所惑,他用藥精簡,深諳身心交互為用。華佗并不濫用藥物。華佗重視預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觀察自然生態,教人調息生命和諧。但對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則不加針藥,坦然相告。
華佗不求名利,不慕富貴,使他得以集中精力于醫藥的研究上。《后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于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于現存的華佗《中藏經》,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華佗能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中國的醫學到了春秋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而扁鵲對于生理病理的闡發可謂集其大成。華佗的學問有可能從扁鵲的學說發展而來。同時,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第十卷時,高興地說:“此真活人書也”,可見張仲景學說對華佗的影響很大。華佗循著前人開辟的途徑,腳踏實地開創新的天地。例如當時他就發現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最突出的,應數麻醉術—酒服麻沸散的發明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的創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藥品作為麻醉劑,在華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過,他們或者用于戰爭,或者用于暗殺,或者用于執弄,真正用于動手術治病的卻沒有。華佗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又觀察了人醉酒時的沉睡狀態,發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正式用于醫學,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并擴大了手術治療的范圍。
古代醫學偉人事跡篇5
孫思邈,唐初著名醫學家,出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終年一百零二歲。
孫思邈從小刻苦學習、勤奮實踐的結果。孫思邈出身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中雖然不富裕,但父親依然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孫思邈小的時候聰慧過人,心思敏捷。他知道家中的錢來之不易,父親堅持供他讀書,是希望他將來能有出頭之日,光耀門戶。因此,他讀書十分刻苦,一天能誦千余言。他喜歡讀諸子百家,尤其喜歡讀《莊子》、《老子》,還好讀翻譯成漢文的少數民族的書和外國的書,到七八歲時,就已“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言談話語,才華橫溢”了。潞州總管獨孤信很有學問,經過和孫思邈的交往,曾感慨地對人嘆道:“他真稱得上是神童啊!”
也許是孫思邈在讀書時過度勞累的緣故,他的身體漸漸變得虛弱多病起來。父母不得不帶著他到處尋醫治病。這期間,他深深體驗到患病的痛苦。同時他也看到,一些窮苦的百姓得病后,因無錢買藥醫治,只好痛苦地死去。他心中感到十分難過。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他那幼小的心靈里,萌發出一個念頭:“救活一條性命是何等的重要啊!世間黃金雖貴,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但是人的性命沒有了,就是錢再多,也是買不回來的啊!”
他病愈之后,便決心學習醫學,他要用高明的醫術,為成千上萬的人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他把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都很支持。特別是他的父親,為了讓他學好醫術,四處奔走,到處為他借書。
孫思邈更是發奮苦讀。因為許多書是借來的,有的還是花錢租來的,所以他讀起來十分仔細,并且從中摘錄了大量的資料。有的書他感到非常重要,買又買不到,他便一邊讀一邊抄,從頭至尾一字不漏地全抄下來。
他不僅注重從書本中學習知識,而且注重臨床實踐。每當聽說某村有了病人,請來醫生醫治的時候,他都要去看看醫生對病人如何診斷,如何下結論,如何用藥。當醫生看完病走后,他又隔三天兩天去病人家中一次,詢問治療效果。當他聽說某地有名醫時,寧可自己不吃飯也要省下錢來,備上厚禮,去登門求教。為了采到一種中草藥,他翻山越嶺,掛破了手指,破了皮肉也不覺得疼。為了學好針灸,他常常在自己身上體驗,一直找到針人體內的最佳感覺方止。
就這樣,他用了三四年的時間,不僅通讀了大量的醫學書籍,獲得了淵博的知識,而且還搜集并細心研究了民間流傳的治病偏方。同時,他邊讀書邊實踐,為當地百姓治愈了不少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于是,在他十六歲那年,便開始了正式行醫,而且很快出了名。
不久,他的名聲傳到了京都大興(今陜西西安),隋文帝召他人朝,封他為國子博士,專門給朝中官員治病。但他不愿意被束縛在皇宮,愿為廣大的窮苦百姓治病,以實現自己的心愿,便借口有病拒絕了。唐朝建立后,太宗召他入朝,封他為諫議大夫,他又拒絕了。他深深懂得,他的醫術只有扎根民眾,才會不斷提高。
孫思邈是為了解除百姓的痛苦才開始學醫的。因此,在他成了一代名醫之后,仍然把為百姓治病作為宗旨。在行醫過程中,他從不把病人拒之門外,并且對沒錢的病人可以不收錢,遠來的病人可以住他家里,他還煎湯熬藥,將病人視為家人。
孫思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終于在公元652年,編成了一部書,取名為《千金要方》。又過了三十年,孫思邈又編成了另一部書,取名為《千金翼方》。
孫思邈為我國醫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學家,人們尊稱他為“藥王”,把他經常去采藥的五臺山,稱做“藥王山”,并且在山上建立了藥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