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偉人事跡介紹
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張之洞偉人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關于張之洞偉人事跡介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之洞偉人事跡介紹
張之洞簡介
張之洞(1837年-1909年),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人,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他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并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張之洞一生,不管是做人,還是做官、做事,都是當時的模范,他清醒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強弱差距,進而支持洋務運動,辦了不少實事,進行了不少改革創新,要不是晚清有張之洞這類人,清朝的滅亡可能會更早!
張之洞的主要貢獻
張之洞為官初期是清流派首領,后來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強弱差距,而逐漸成為洋務派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貢獻體現在政治、軍事、教育、工業上。在政治上,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支持洋務運動;軍事上,八國聯軍入侵時,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并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在教育上,張之洞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 等;在工業上,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張之洞的故事
一、重視教育 經辦洋務
在任兩廣總督的六年中,張之洞頭腦中裝滿了計劃和方案,他試圖在他管轄的省份內改革稅收制度。他把增收的款項用在多項事業上。光緒十三年(1887),他建立一座兵工廠,該廠最初造炮彈,后又制造小武器。他為在廣東沿海巡邏的艦隊增添多艘艦只,并設立了一所水陸師學堂,他還招請幾位年輕的留學生做幕賓。
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在廣東開設中國第一家近代錢莊。同年他創辦“廣雅書院”,其學術成就可與著名的其他學堂匹敵。同年他本人及幾位官員和商人出資,設立“廣雅書局”。許多學者受聘擔任書局的編輯或校對。該書局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出版了約一百七十六種書。其中大部分為清代學者所撰述。除七種之外,這些著作于1920年均被收入《廣雅書局叢書》再版。
其中的史學著作于1920年在上海以《史學叢書》之名石印再版。廣雅書院和書局的成就引人注目,而張之洞則因創辦之功經常被稱為張廣雅。兩省人民對張之洞的旺盛精力和為官清正有深刻印象,但人們通常認為省庫匱乏顯然是他耗費過度的結果,結果當他的繼者李瀚章入廣州總督府時,卻驚異地發現此時的財政狀況比張之洞剛上任時要好得多。
在此期間,京師政壇上南北之爭日趨激烈。當時掌管戶部的南黨首領翁同龢極力反對屬于北黨的張之洞,事實上,如果不是醇親王的干預,張之洞的很多得意的方案是會被翁同龢否決的。由于在廣東留下一筆充實的庫銀和一些重大的改革成果,張之洞為他的北方同僚多少挽回一些因張佩綸在馬尾戰敗而失掉的聲譽。
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從廣東調往武昌任湖廣總督,這是他提議修建京漢鐵路的結果。鐵路建設始于李鴻章管轄下的直隸省。計劃把現有鐵路從天津延至通州。許多御史和官員以這樣會有利于入侵者和引起村民騷亂并使驛夫失業為理由,堅決反對延伸這條鐵路。當征求督撫們的意見時,張之洞上書支持修筑內地鐵路干線。
在奏折中,張巧妙地利用了那些反對修建天津至通州鐵路的御史們的論點。他向他們的異議讓步,但卻建議在內地修一條大鐵路從北京西南的盧溝橋至漢口,而且他列舉了保守的御史們無法駁倒的這條鐵路在戰略上和經濟上的好處。他的建議被批準。
同年八月,他被任命為湖廣總督以實現他的計劃。據估計,這條鐵路將耗資三千萬元。國庫為此儲備了二百萬元。但次年,中日兩國因朝鮮問題關系緊張,這筆資金就被用來延長天津至唐山鐵路東段的修建。這樣,修筑盧漢鐵路的計劃被擱置了。
張之洞對發展中國工業一如對修筑鐵路那樣有興趣。他任湖廣總督幾乎長達十八年之久,他在任期間以雄心勃勃的計劃和令人注目的成就而著稱。與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主要事業之一是漢冶萍鋼鐵廠。離開廣東之前,他訂購了一套鑄鐵工廠的機器,他到武昌后不久,鑄鐵廠即在漢陽開工。
光緒二十年(1894),與漢陽鐵廠配套的大冶鐵礦開工。兩年后,因資金不足,鐵廠賣給私人股東,轉由大實業家盛宣懷經營。后來,江西萍鄉煤礦將上述兩廠合并為漢冶萍公司。這樣,由于缺乏資金,張之洞不得不放棄了他親手經營創辦這座工廠的念頭。
他興辦的另一些企業有棉紡廠、絲廠、制革廠。他還主持了一項精心設計的筑壩工程,為大批人提供就業機會。他還組建一支新式的由德國教官訓練的小型模范軍隊。他創辦多所各種類型的學校,并送學生出國留學,主要前往二三十年前才開始西化的日本。像在廣東一樣,由于在新式企業上的大量花費常常招致指責他揮霍浪費,但他的財政改革使湖北的歲入由初任時的大約七百萬兩銀增加到他離開武昌時的一千五百萬兩。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原兩江總督劉坤一在北方指揮軍隊,張之洞調往南京署理兩江總督。他努力向北方發送給養和新兵。他力主抗戰,反對李鴻章的議和。和約締結之后,他又極力敦促修筑京漢鐵路。計劃獲準后,他奉命回到武昌去監督計劃的實施,但他向中國投資者發行股票的努力卻未獲成效。
二、反對維新 制定學制
甲午戰爭中國敗于日本后,引起年輕的士大夫們對改革的強烈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張之洞開始是贊助這種活動的老一代官員之一。當時,外國列強對中國勢力范圍的爭奪使許多學者猛醒。光緒帝最終聽從康有為的主張,開始“百日維新”。
最初張之洞的態度是同情維新,他向皇帝推薦一批思想開明的青年,其中就包括梁啟超。在維新運動中期,他寫下著名的《勸學篇》二卷,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刊行?;实巯铝顚⑺职l給所有官員和學者,其實這篇著作的真正目的是鼓吹一個先從教育著手、逐漸改良的方案,而不是皇帝和康有為正在嘗試的激變。
它的大意是:中國的出路在于復興儒家學說,并采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但不采用它的哲學。這部著作中充滿了對朝廷的忠誠和對中國的禍根——腐敗官場的譴責。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二十一日戊戍政變使慈禧太后重掌大權,張之洞致電慈禧太后,竭力主張懲辦維新黨人,盡管他與維新黨中多人頗有來往。
此外,他拒絕同劉坤一一同上書反對廢黜皇帝。戊戌變法之后,張之洞受到朝廷的懷疑,同時又為維新黨人所憎恨,他們認為他膽小怕事而且背信棄義。他與維新派最后也決裂了。當時一些維新黨人聚集在漢口,準備在義和團起事的掩護下,秘密舉行武裝起義以推翻太后,使皇帝重新掌權,但張之洞偵知彼等的密謀,逮捕并處死其領導人唐才常及他的十九名同謀。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起義對張之洞的忠誠和政治才智是一次決定性的考驗,他忠于皇太后,他身為總督的職責要求他服從朝廷的命令,但他也充分意識到一場排外運動的危險性。他和劉坤一幸而找到一項辦法,使他們在義和團起義中得以同時受到太后和外國人的信任。
他奉北京朝廷之命向北方調撥軍隊,為保全自己只能奉命行事,但這些調出的軍隊是強征來而未經訓練的,最精銳的軍隊他卻留在身邊。他行事所依據的信念是:義和團起事乃是對太后合法權力的“反叛”。來自北京的任何支持義和團和消滅外國人的法令都是端王和那些實際上篡奪了朝廷權力的同伙所為。六月二十七日,上海外國領事團被告知,只要列強不派軍隊侵入長江流域,張之洞和劉坤一將保證長江流域外國人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這項建議被列強基本上接受了,并且為其他督撫所采納;它使中南地區外國人的安全得到保障。
義和團起義之后,張之洞在朝中頗受寵信,加封太子太保。下諭召詢有關最需改革之事項,他和劉坤一合遞了兩份奏折。第一、建議設立現代學校,改革科舉制度并鼓勵學生去國外留學。第二、提倡依照西方國家行政和軍事改革。
因劉坤一去世后,張之洞再次在南京署理兩江總督。他任職五個月,大部分時間致力于教育事業。在北京舉行的有關教育問題的朝議之后,他受命參與制訂全國學制。有關學校體制的建議書送呈御覽。盡管隨同附上的奏折宣稱,各種類型的學校體制均經考察,但上奏中的學校體制顯然以日本模式為基礎。為了推行新學制,張之洞支持廢除由來已久的科舉考試,科舉考試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終于被明令廢除。
張自北京返回武昌之后,光緒三十年(1904)他抵制住赫德爵士的土地稅方案和金本位幣制改革方案。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積極參與一場運動,即用祭祀天地之禮祭祀孔子。次年,他建立一所專授中國經籍、歷史和文學的學校,以扭轉現代學校中這些學科被削弱的傾向。其實,這些宏愿與他畢生致力于把孔子學說作為中國文明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
張之洞的結局如何
光緒三十二年(1906),張之洞作為督撫的漫長生涯結束了,他奉召進京授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受命專管學部。他最后的一項重要職務是京漢鐵路的督辦大臣。張之洞與英、法、德三國資本家就鐵路資金問題所進行的復雜的談判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八月達成一項協議。但美國堅持它的銀行家應參與這次貸款計劃,所以重新開始談判。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皇帝和太后辭世。漫長而緊張的官僚生涯也使張之洞筋疲力盡,他于宣統元年(1909)十月四日去世,謚“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