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韓的具體歷史介紹
弁韓,亦稱"弁辰",朝鮮半島南部古國名。與"馬韓"、"辰韓"合稱"三韓"。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弁韓的具體歷史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弁韓的具體歷史介紹
弁韓與其它三韓部落一樣都是在公元前108年箕子朝鮮滅亡后,北方箕子朝鮮人民和秦人都為避苦役而逃亡了。他們逃亡的方向應是向南、向東,有一部分留居滅亡前的箕氏朝鮮地區,即樂浪地區,一部分徙居"古之辰國"之東,這就是辰韓人"名樂浪人為阿殘的南遷中成立。考古發現表明3世紀鐵矛和鐵甲的生產在弁韓大大增加。這是弁韓滅亡和更為中央集權化的伽倻聯盟形成的表現。伽倻聯盟后來被韓國東部的新羅國吸收。
駕洛者,亦漢族,而君于弁韓。其先有金天氏裔八人,自中國莒縣。今山東莒縣。播遷于辰韓之西;人稱其地為八莒,今星州。八人之裔,有分居弁韓者。其后曰首露,時弁韓有九干,各統其眾,分居山野,共尊為君,號曰駕洛。實漢光武建武十八年也。地在今金海郡。案《魏書》謂新羅附庸于迦羅,即此。首露王最老壽,且有令德,為鄰國所歸仰。傳八世,至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乃降于新羅。方首露之開國,其同族五人,亦各分據一部落,號曰五伽耶:是為阿羅伽耶,今咸安。古寧伽耶,今咸昌。星山伽耶,今星州。大伽耶,今高靈。小伽耶,今固城。大伽耶,即后來之任那也。"
亦應指弁韓(即弁韓)的十二國,而"屬辰王"的"辰王"不是馬韓的"辰王",而應是辰、弁二韓各自的"辰王"。所謂"辰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繼"是指辰、弁韓的"辰王"世世用馬韓人擔任,而不是指"家天下"意義的"世襲"制。"辰王不得自立為王"還是說的辰、弁二韓的"辰王"(部落酋長),不能由本種落流移之人及其后裔中產生,這是世代立下的規矩。
《漢書·朝鮮傳》中所提到的"辰國"。其二,在三韓之中,以馬韓最大,因此各部落都推選馬韓人為"辰王",這"辰王"實即馬韓王,取"辰"名,是因為此地為"古之辰國"之地;"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是指馬韓建都于目支國,馬韓王(即"辰王")是三韓部落聯盟的盟主。持辰國是一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之說的學者,其論據皆以這段記載為重。然而,他們沒有正確理解前述"共立其種為辰王"的真實含義,同時也沒有正確解讀"盡王三韓之地"的真實含義。從"共立"可知,當時三韓這個部落聯盟實行的是聯盟議事會制,這個議事會由各部落和氏族的酋長參加,聯盟的領袖(辰王)就是這些參加議事會的首領們討論選舉出來的,既然如此,"盡王三韓之地"就不能理解為"辰王"充當三韓之地的國王了,"辰王"無疑就是在"古之辰國"的區域內興起的三韓的部落聯盟的酋長。其三,三韓部落的酋長("國王")在擔任酋長之前都是馬韓地區的土著人,也就是說,除了馬韓的酋長是由馬韓人充當外,其他二韓的部落酋長也是由馬韓人充當。
《三國志》記載說弁韓與辰韓的語言和文化相同。弁韓以鐵器生產聞名,其生產的鐵器銷售到漢四郡,日本和朝鮮半島其它地區。
《后漢書·東夷傳》:" 韓 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 弁辰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 韓 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 倭 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 弁韓 。" 元 傅若金 《送幻上人還高麗》詩:"梵宇通 遼海 ,僧居屬 弁韓 。"
棄韓在史冊上的記載
一)秦人為棄韓先人考
《后漢書·東夷傳·辰韓》載:"辰韓、著老自言秦之亡人,避秦役遷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筋,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為秦韓。"《三國志·東夷傳·辰韓》亦載:"辰韓在馬韓之東,其看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
這兩段記載表明,在公元前3世紀秦人來到韓國,是韓國割其東界地與之,但并未明確記載秦人是否建國稱辰國,但已有了城柵。
蒙文通曾提出:"三韓之國為古辰國,故三韓之王號辰王,明未人海之洗有辰國,無韓國,韓人海而辰王之名隱韓之名里。"¹但從《后漢書》、《三國志》的記載看,明顯是先有韓國,秦人到來后,才有辰國、辰韓之稱。
上引《后漢書》、《三國志》雖都提到了秦人遷來,韓國割東界地與之,而有了辰韓,但未記載當時即有辰國之名,辰國之名始見于史是在公元前2世紀。
《漢書·朝鮮列傳》:"(衛滿)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人見,真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擁弗通。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使涉何詔諭右渠,終不秦詔。"從記載看,在公元前109年以前,已見辰國之名。
又《魏略》載:"初右渠未破時,朝鮮相歷黔卿以諫右渠不用,東之辰國,時民隨之而居者二千余戶,亦與朝鮮貢藩不相往來。"可知辰國出現于史的時間亦在衛氏朝鮮亡國前不久,也是公元前2世紀。
但《三國志·東夷傳》載:"辰韓古之辰國也。"《魏略》亦載:"辰韓古之辰國也。"《后漢書·東夷傳》載:"韓……凡七十八國,大者萬余戶,小者數千家,各居山海間,地合方四千余里。東西以海為界,皆古之辰國也。"都是說在三韓之先或辰韓之先,已有古辰國。
但問題是《三國志》、《后漢書》、《魏略》都是公元2世紀以后的記載,只能證明在公元2世紀的三韓前有古辰國,不能證明在公元前3世紀的韓國前即有辰國,當時還無三韓,而僅有韓國,辰國是出現于韓國之后,似是馬韓割東界與秦人居住,才分出了辰國。
而且秦人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一》記載:"始祖三十八年(公元前20年),春二月……前此,中國之人,苦秦亂,東來者眾。
多處馬韓東,與辰韓雜居,至是寢盛,故馬韓忌之,有責焉。"從記載可知,秦人是在馬韓之東,與辰韓雜居,而非辰韓的一部分。
另據《三國志》卷三十《魏書·韓》記載:"棄、辰韓合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戶。……棄辰亦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其讀廬國與樓接界。"從記載可知棄辰與辰韓雜居,結合《三國史記》的記載,似乎秦人應為棄韓。棄韓,據《三國志·東夷傳》載:"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法俗相似。"《后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三韓》記載:"棄韓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語風俗有異。"
同時,《晉書》卷九十七《東東夷列傳·馬韓》記載:"辰韓在馬韓之東……初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又有棄韓,亦十二國。合四五萬戶,各有渠帥,皆屬于辰韓。"說明棄韓也屬于辰韓。
這里有幾點要考證的:其一,《晉書》稱:棄辰各有渠帥,皆屬于辰韓,辰韓常用馬韓人作王。以此看來,棄辰之王似非馬韓人。其二,《后漢書》稱:棄辰與辰韓"言語風俗有異",《三國志》卻稱:"言語法俗相似",似乎兩者語言并不一致,其原因是否因辰韓以馬韓為王,接受了韓語的影響,而棄辰則保持了秦語,未接受韓語。其三,其人形長大,是否表明了其人是有北方蒙古人的特點。其四,所謂"祠祭鬼神有異",是否指棄辰保留了祭祀中國的祖先,因此,這一傳統反映在金庚信的碑、傳中。
所以,《舊唐書》卷一九九《東夷列傳·新羅》記載:"新羅國。本棄韓之苗裔也。"((新唐書》卷二二O《東夷列傳·新羅》記載:"新羅,棄韓苗裔也。"《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錄第三·新羅》記載:"新羅,棄韓之遺種也。"也并非是錯,只是時間上有差異而已。
(二)伽椰與秦人關系考
關于伽椰的起源,或謂伽椰即《三國志·東夷傳》所載棄辰十二國之狗邪國。而《后漢書·東夷傳》載:"棄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樓接。"其地亦在今洛東江西。因此,伽椰起于棄辰,可以肯定。
又《三國史記·金庚信傳》載:"金庚信,王京人也。十二世祖首露,不知何許人也。以后漢建武十八年壬寅登龜峰。望駕洛九村,遂至其地開國,號曰伽椰,后改為金官國。其子孫相承,至九世孫仇亥,或云仇次休,于庚信為曾祖。羅人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后,改姓金。庚信碑亦云'軒轅之裔,少昊之)8L。"'從記載可知,伽椰為中國人之后裔。
而且《后漢書》、《三國志》、《晉書》所載棄辰的情況,應該就是伽椰人的情況,他們在存在時間、地理位置上是一致的。
《后漢書·東夷傳》記載:"棄辰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語風俗有異。其人形皆長大、美發,衣服潔清。而刑法嚴峻。其國近樓,故頗有文身者。"
《三國志·東夷傳》亦載:"棄辰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衣服居處與辰韓同,其讀盧國與樓接界,十二國亦有王,其人形皆大。衣服潔清,長發。亦作廣幅細布。法俗特嚴峻。"
《晉書·東夷傳》記載:"又有棄辰,亦十二國,合四、五萬戶,各有渠帥,皆屬于辰韓。辰韓常用馬韓人作王,雖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以其流移之人,故為馬韓所制也。地宜五谷,俗曉蠶桑,善作嫌布,服牛乘馬,其風俗可類馬韓,兵器亦與之同。初生子,便以石押其頭使扁。善舞,善彈瑟。瑟形似筑。"
《三國志·東夷傳》:"辰韓其著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過去有認為新羅即辰韓的這批秦人,但據《三國史記·新羅紀》:新羅出于朝鮮遺民,應是公元前2世紀從衛氏朝鮮東遷辰韓的一支,而不是公元前3世紀秦人遷來之后。因此,從金庚信的家世起源看,伽椰是起源于中國人后裔,與此相聯系應該正是公元前3世紀遷來的秦人之后,這也正與棄辰是從辰韓分出相合。所以,伽椰應該是適韓秦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