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春在史料中的記載
楊萬春,原作梁萬春,后韓國人認為是由于朝鮮語發生頭音音變而訛為楊萬春。為中國古代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王朝末期一名將,安市城主在韓國民間傳說中的名字(中國及朝鮮國史書中均失其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楊萬春在史料中的記載,希望對你有用!
楊萬春與安市城之戰
唐太宗貞觀年間,高句麗發生政變,高句麗莫離支淵蓋蘇文弒其國主高建武,另立高建武的侄兒高藏當國王,由淵蓋蘇文專政。和所有的當權者一樣,淵蓋蘇文希望能夠通過對外戰爭來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他和百濟建立了聯盟,向新羅進攻,宣稱要索回失去的國土。高句麗軍一路連陷四十余城而仍不停止,新羅國危在旦夕。 于是,新羅國王向唐告急。唐命高句麗停戰,淵蓋蘇文拒絕。為討淵蓋蘇文和保護盟友新羅,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于是唐太宗率軍親征。
642年淵蓋蘇文殺死高句麗榮留王自封為“大莫離支”后, 安市城主拒絕接受淵蘇蓋文攝政。淵蘇蓋文曾發兵攻打安市城,但沒有成功,因此只好讓安市城主繼續擔任其職務。644年,唐太宗帶著李世績、李道宗和長孫無忌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沖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海城市)受阻,再也無法前行。
在攻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勢難攻,安市城主機智勇敢有一支強大的守城部隊。于是乎,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較為容易的建安城(今遼寧營口)。這樣拿下安市城南邊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績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會切斷唐從遼東的供給線使唐陷入被動。于是唐太宗決定還是先圍攻安市城。據悉當唐太宗和李世績的部隊到達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者見到唐太宗的旗幟就在城墻上大聲漫罵,李世民大怒。李世績于是請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后坑殺全城百姓。這使得安市城的守衛者更加奮力抵抗唐軍。就這樣李世績一時間拿不下安市城。
隨同的李道宗開始在安市城的東南構筑一個用于進攻安市城的土山。為此,安市城也不斷加高東南邊的城墻。雙方這樣對峙了60天后,李道宗的土山已經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里面。李道宗和他的手下傅伏愛登上了土山頂。忽然,土山出現了倒塌,并倒在了安市城的城墻上。安市城的城墻也因此倒塌。傅伏愛這時卻擅離職守。高句麗趁亂發動進攻占領了土山,并使其成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唐太宗一怒之下,公開處死了傅伏愛并下令對土山進行瘋狂攻擊。不過打了三天也沒拿下來。李道宗于是赤腳向李世民請罪。不過李世民寬恕了他。
隨著冬天的臨近,唐的供給也開始匱乏。645年10月13日,唐太宗下令撤退。一些歷史學者認為唐太宗在攻安市城時受了傷,但具體是什么傷,說法不一。朝鮮18世紀以后的筆記小說稱唐太宗眼部受到了箭傷,實際上這個傳說根本沒有根據。
楊萬春在史料中的記載
月汀集/尹根壽 (1647) 中朝小說乃謂梁萬春其人[月汀先生集卷之五/序/奉送趙僉樞存性如京序]壬辰亂后。天朝將官出來我國者有吳宗道謂余曰。安市城主姓名梁萬春。見太宗東征記云。頃見李監司時發言曾見唐書衍義。則安市城主果是梁萬春。而又有他人。守安市之將凡二人云[月汀先生別集卷之四/漫錄]尹根壽(1537-1616)/ 月汀漫筆安市城主抗唐太宗精兵。卒全孤城。其功偉矣。姓名不傳。我東之書籍鮮少而然耶。抑朱氏時無史而然耶。壬辰亂后天朝將官出來我國者。有吳宗道謂余曰。安市城主姓名梁萬春。見太宗東征記云。頃見唐書衍義。則安市城主果是梁萬春。而又有他人守將凡二人云。[月汀漫筆]
休翁集/沈光世 (1636) 城上拜 英雄豪杰曠世一有。而姓名不傳。可惜也哉。麗史抄城將梁萬春云未知是否 [ 休翁集卷之三/ 海東樂府并序]
三淵集/金昌翕(1732) 其七高麗舊疆踔遠矣。鳳城或云是安市。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若道南漢形勝弱。文皇何如洪太始。安巿城[三淵集卷之十一/詩/送大有隨伯氏赴燕]梁萬春。以愚所聞。則非梁乃楊也。幸更廣詢而定之。[三淵集卷之十九/書/答宋堯佐]
李觀命(1661-1733)/屏山集 世傳有人于關西山谷中。遇一毛人。自言以安市城卒。奔竄餌松葉不死。問城將之名。楊萬春云。故詩中及之。[屏山集卷之二/詩/過安市城感吟]
直庵集/申暻(1811) 至于楊萬春以安市一片孤城。拒天下百萬大眾。其武勇不下于白起,韓信。而其名亦不著于東史。晩因中國小說所記。而始知其為楊萬春。豈不可異哉。[直庵集卷之二十/語錄/語錄]
兪漢雋(1732-1811)/自著(著庵集)喟隋唐之黷武。殫宇內之兵粟。壯乙支之用兵。嘉楊君之守墨。屹薩水之髏㙜。環市郛以彳亍。咸犇走而死咋。師不得以東牧。楊君。安市城主楊萬春也。萬春之名。東史不傳。尹斗壽奉使中國。中國人有記者。遂錄歸以傳。守墨。墨翟之守也。薩水。今淸川江。[自著卷之一/賦/廣韓賦并序/乙未 ]
樸趾源/燕巖集(1780)今鄙語往往有訓鳳凰曰安市。稱蛇曰白巖。隋唐時就國語。以菲尼克斯為安市城。以蛇城為白巖城。其說頗似有理。又世傳安市城主楊萬春。射帝中目。帝耀兵城下。賜絹百匹。以賞其為主堅守。三淵金公昌翕。送其弟老稼齋昌業入燕詩曰。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髯落眸子。牧隱李公穡貞觀吟曰。為是囊中一物爾。那知玄花落白羽。玄花言其目。白羽言其箭。二老所詠。當出于吾東流傳之舊。唐太宗動天下之兵。不得志于彈丸小城。蒼黃旋師。其跡可疑。金富軾只惜其史失姓名。葢富軾為三國史。只就中國史。書抄謄一番。以作事實。至引柳公權小說。以證駐驆之被圍。而唐書及司馬通鑒。皆不見錄。則疑其為中國諱之。然至若本土舊聞。不敢略載一句。傳信傳疑之間。葢闕如也。[燕巖集卷之十一/別集/熱河日記/渡江錄 起辛未。止乙酉。自鴨綠江。至遼陽十五日]
李德懋(1741-1793)/靑莊館全書三淵送老稼齋入燕詩曰。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髯落眸子。案安市城主為楊萬春。出于唐書演義。好事者為之作姓名。不足取信。詳見月汀雜錄。[靑莊館全書卷三十二/淸脾錄[一]/唐太宗眇目]安市城。距柵門十里。城在鳳凰山上。山三面周抱。峰皆戌削刺天。超邁欲飛。南一面稍平可門。高句驪方言以鳳凰為安市。故名安市城。唐太宗動天下兵。親征。為城主所射。眇目而還。足為黷武者之炯戒。老稼齋以為此東明所筑。非安市城。安市城獨非東明所創乎。案一統志。此眞安市城。故距五里有駐蹕山。路旁有徐宗孟墓舍。柳樹陰翳。墻垣鞏固。安市城主世傳姓名楊萬春。三淵詩亦用之。然尹月汀謾錄。已辨其出于唐書演義。不足取信。[靑莊館全書卷之六十六/ 入燕記[上]/正祖二年四月/十四日甲辰]
李海應/薊山紀程(1804年) 安市城 自宿站發行才二里。遠見群山削立。乃安市城舊基也。史稱唐太宗征遼時。駐兵于此。城將楊萬春堅守不戰。拜辭于城上。唐宗遂薄城攻之。終不能拔?;蛟?。東明王所筑?;蛟弧0彩谐窃谝嬷莸貣|北四十里。似是訛傳也。安市山城多白云。城根山勢遠無分。飛車亂炮終何賴。唐帝東來謾駐軍。[薊山紀程卷之一/ 灣渡/癸亥十一月/二十七日 戊午]
徐慶淳(1804-?)/夢經堂日史(1855)為見菲尼克斯。迂回十里。歷安市城。城在鳳凰山中。唐太宗親征高麗時。此城屢月不下。為守將楊萬春射中左目。及其回軍。萬春登城拜謝。太宗賜絹百匹。此載金富軾三國史。而通鑒及唐史所不記也。[夢經堂日史編[一]/十一月/初一日 庚申]
金時讓/涪溪記聞 (1612)安市城主。以蕞爾孤城。能抗王師不特籌略不世。登城拜辭。詞氣從容。得禮之正。實聞道君子也。惜乎史失其名至明時唐書衍義出表其名為梁萬春。未知得之何書。安甫之功。輝映簡策。茍非名不失傳。通鑒綱目及東國史記。不應并遺。豈待數百年。始出于衍義耶。殆不可信也。[涪溪記聞]
樸思浩/心田稿(1828)安巿城。在柵門五里許。昔唐太宗動天下之兵。東征高句麗。安巿城主楊萬春。堅城固守。終不能下。仍以回軍。萬春于城上拜送。太宗賜縑以褒之。時李靖尉遲敬德,臨海王道宗等。百計攻城。又得遼東薛仁貴。席卷遼野。而一片孤城。能嬰其鋒。使中原戎馬。不得蹂躪于鴨江以東一步之地。豈不壯哉。世傳太宗于安巿之役。箭中一目。因此回軍。而中國史諱之云。[心田稿[一]/(燕薊紀程) /戊子年(1828, 純祖28) 十一月二十七日]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 (19世紀中葉) 有云句麗安市城主 梁萬春。見《唐書演義》。不足信。[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人事篇 / 人事類/氏姓/古人姓名異同辨證說]
金景善/燕轅直指(1832)燕記曰。或曰此即安市城也。高句麗方言。稱大鳥曰安市。今方語。或訓鳳凰曰安市。稱蛇曰白巖。隋唐時沿國語。以菲尼克斯為安市城。以蛇城為白巖城。其說頗似有理。又世傳安市城主楊萬春。射帝中目。帝耀兵城下。賜絹百匹。以賞其為主堅守。三淵送其弟老稼齋入燕詩曰。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髯落眸子。牧隱貞觀吟曰。謂是囊中一物耳。那知玄花落白羽。玄花。目也。白羽。箭也。二老所詠。當出于吾東流傳之舊。然唐太宗動天下之兵。不得志于彈丸小城。蒼黃旋師。其跡可疑。金富軾只惜其史失姓名。蓋富軾為三國史。只就中國史書。鈔謄一部。以作事實。至引柳公權小說。以證駐蹕之被圍。而唐書及司馬通鑒。皆不見錄。則疑其為中國諱之。然至于本土聞。不敢略載一句于傳信傳疑之間。蓋闕如也。[燕轅直指卷之一/十一月二十四日]
這些史料都出現得較晚,最早不超過17世紀,最晚竟然到19世紀,此時距離唐朝已經過了一千多年,當為野史,早先的記為梁萬春后又訛為楊萬春,而且史料本身前后矛盾,有的作者也不相信特注明“傳信傳疑之間”“不足取信”"殆不可信也"“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