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高句麗之戰的結果
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爭。也引發了與中國隋唐時期的近數十年的戰爭。最終668年九月十二日高句麗被中國滅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與高句麗之戰的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高句麗與隋的戰爭
589年,隋滅陳中國大部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爭。但是高句麗仍舊四處聯結反隋勢力開始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潛在的邊患。隋麗戰爭遂爆發。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侵略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來由于隋軍前線將領的指揮不當,造成渡過遼河進攻的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613年隋煬帝親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戰役取消。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句麗,因為高句麗連年戰事造成國內弊端甚多。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于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銳減,并引發隋末民變。618年,導致隋朝滅亡。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唐初貞觀末期,東突厥基本被消滅了,四夷威服。貞觀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余城,并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句麗。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余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句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余眾歸降。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于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征占高句麗的預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占遼東等十城,獲七萬余戶,斬殺高麗兵4萬余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于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后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這一建議。以后,唐軍采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衛大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于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句麗軍;655年,因高句麗與百濟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句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句麗軍。
公元660年,新羅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 35軍,水陸分道并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于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退軍時,左驍衛、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戰死。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后一次勝跡。由于淵蓋蘇文在世期間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導致唐朝與新羅聯合必欲滅高句麗而后快。蓋蘇文在世時雖然尚能以高壓控制高句麗政局,但高句麗內部已經危機四伏,當他死去時,高句麗已離覆亡不遠。
中國與高句麗之戰的結果
公元666年,在泉蓋蘇文死后,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麗內亂。唐高宗見狀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后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李績攻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并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余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績等攻占扶余城,斬俘萬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余人,乘勝攻占大行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戰,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