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為什么沒有納入中國版圖
朝鮮半島(朝鮮語:조선반도),韓國稱其為韓半島(한반도),是位于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朝鮮半島為什么沒有納入中國版圖?
或許在領土強迫癥的歷史愛好者中會有一個執念:那就是為什么朝鮮跟中國大陸連接,沒有大海相隔,跟中國的關系也非常近,也是屬于中國的附屬國,為什么長久以來卻沒有納入中國版圖呢?雖然曾經短暫的屬于中國,但是最終還是獨立了,有了現在的朝鮮和韓國。或許這是很多領土強迫癥的朋友永遠的痛,那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中國為什么沒有把朝鮮半島納入中國版圖。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一切以農業為本,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國領土的擴張往往是人口的遷移的過程,也就是這個地方要能夠值得去攻占,基本上朝鮮不能納入中國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地理交通不便,有崇山峻嶺
從這張圖中我們看到,中國東北與朝鮮不但有鴨綠江,還有長白山等一系列天險,統治和征服都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朝鮮也是苦寒之地,想想黑龍江吉林真正納入中國有效管理也是在明清時期。
出產不多得不償失
還是上面那個圖,我們可以看到朝鮮的多的是山地,少的是平原,朝鮮半島境內多山,山地和高原占全境總面積的80%。所以對于農業民族的中國吸引力不大。只有一個平壤平原,由于朝鮮半島北部的鴨綠江和圖們江的源頭幾乎都是發源于同一點,使朝鮮半島與歐亞大陸之間沒有陸地交接點相連,被鴨綠江和圖們江一條“海峽”分隔著,儼如一“島”。大部屬溫帶季風氣候,南端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區(主要集中在釜山一帶的慶南、全南、濟州等道)。南部受日本暖流黑潮影響下,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而北部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8-12℃,年平均降水量1120毫米。這個在古代來講并不特別適合農業大發展,也就是投入產出比比較小。
有了自己的文化和民族
眾多周知,在古代當一個地域有了文化,也就有了民族,有了自己的語言,也就形成了歸屬感,就像你在你們家鄉大家吃的都一樣,說的話也一樣,一旦走到其他省份就會顯得格格不入,首先聽不懂別人說話,吃的也跟大家不一樣,這就導致了沒有歸屬感,朝鮮也是一樣的,他有自己的語言,雖然官方語言是漢語,但是絕大多數的底層人民不會說官話。納入版圖以后往往要經過百年的王化教育才能真正讓朝鮮人有歸屬感,但是納入有效統治從來沒有超過100年。
古代朝鮮軍隊的戰斗力還是很可觀,征服有難度
唐羅戰爭爆發,薛仁貴領兵渡海支援熊津都督府與新羅在所夫里州伎伐浦交鋒,唐軍先勝后敗,被新羅斬首4000余級。
遼麗前后爆發三次戰爭,但遼國雖然打贏前兩次戰爭,但未獲優勢。第三次戰爭契丹大軍更是全軍覆沒。
元末紅巾軍攻入高麗,最后紅巾軍十萬人戰死,紅巾軍余部在高麗軍隊追擊下逃出朝鮮半島
可想而知,新羅和高麗軍隊的戰斗力沒有明清時期的朝鮮那么差勁,至少可以對抗中國的偏師。
這是朝鮮半島政權能生存下去的最直接的武力保障
朝鮮知道中原王朝的底線,低姿態,識時務。
唐羅之戰后,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上赦之,復新羅王法敏官爵。
遼麗之戰后,高麗遣使乞供方物,求和。上表請稱蕃納貢,遼遂允其請。
朝鮮知道中國擴張重心不在朝鮮半島,也知道自己國小力弱非中國之敵,所以在戰爭中舉國之力打敗中國派來的偏師后,沒有擴大戰爭,避免刺激皇帝,馬上放低姿態,遣使入貢謝罪。
中國歷朝歷代少有漢武隋煬那樣嗜戰之主,多是平庸之輩,只要戰爭進展不順利,朝廷內部就有主和的聲音,平庸之主就會考慮結束戰爭,同時朝鮮就會很懂事的上表謝罪,2000年來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