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殺40萬降卒是在哪一場戰役
引言:以趙括代廉頗出戰,大敗,趙卒被坑四十萬。此戰被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此后,諸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白起,又名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白起為秦昭王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坑殺40萬降卒是在哪一場戰役
長平之戰,前后耗時三年(近年來有一說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后期白熱戰六個月)。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于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據載秦軍前后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被后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韓國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龁率軍再攻上黨,趙遂命廉頗率軍赴援,與秦軍相持于長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間于趙,七月,趙人換將,以趙括代廉頗出戰,大敗,趙卒被坑四十萬。此戰被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此后,諸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歷史,可知這番話并沒有夸張的成分。當然,就戰爭規模之大,殺傷程度之烈而言,在當時的眾多戰爭中,沒有比秦、趙長平之戰更為驚心動魄的了。
白起作戰特點
白起的作戰特點有四個:
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于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于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
三、重視野戰筑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筑壘阻敵,并防其突圍。此種以筑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贊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