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學歷史
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蘊涵了豐富的知識內涵。那我們要如何巧學歷史呢?有什么辦法可以學好歷史?
一、巧記憶。記憶就是記住經驗過的事物并能在以后再現或在它重新呈現時能再認識。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巧記憶”是根據歷史知識的特點,選用適當的記憶方法來進行記憶。 “巧”就是指選擇恰當的記憶方法,如記憶1901、1911、1921、1931、1941、1951、1961、1971等八年發生的歷史事件,可選用“等級數列記憶法”;記憶“1931年”,可用“諧音法”記憶為“一舅三姨”;記憶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可用“比較記憶法”來比較記憶它們的各個方面;記憶因果聯系的歷史知識,可用“因果記憶法”,等等。總之,記憶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歷史知識都有與之相適應的記憶方法(有時需要若干種記憶方法并用)。只要認真研究、精心選擇,就必定會找到恰當的記憶方法,實現對歷史知識的“巧記憶”。
二、巧觀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閱讀課文、識認圖表等活動都屬于觀察。觀察是最基本的學習活動,理解、記憶和思維活動都在觀察中進行。因此,要學好歷史,就必須學會觀察歷史教材。初中歷史教材有其獨特的敘述方式抓住其敘述方式的特點進行觀察,就是“巧觀察”。初中歷史教材敘述方式的最大特點,是遵循“五方面”、在學習時要明確“五要素”。“五方面”是指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問題(主要指民族的形成發展及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五要素”是指時間、地點、人物(包括個體和階級、政黨和群體)、事件和歷史結論,可簡稱為“時、地、人、事、論”。只要能在歷史閱讀中抓住這“五個方面”和“要素”,就表明我們已具備了巧妙觀察初中歷史教材的基本能力。至于歷史圖表的“巧觀察”,就是要看出每一幅圖表的獨特之處。如在觀察“春秋列國形勢”圖時,我們要看清以下特點:①宋、齊、晉、秦、楚的地理位置按它們先后稱霸的順序排列恰好是由東到西再到南;②吳國在長江口南部,越國在錢塘江流域。看清了這些獨特之處,該圖的主要內容也就準確掌握了。
三、巧理解。理解是應用已有知識揭露事物之間的聯系而認識新事物的過程。有揭露事物之間外部聯系的理解,如把一新事物歸入某一類已知事物中;有揭露事物之間內在聯系的理解,如確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巧理解”就是指把新遇到的重要歷史知識準確地與已學過的重要歷史知識聯系起來,以達到對新歷史知識的認識和掌握。在這里,“巧”就在于抓住重要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外部聯系。如在學習“美國內戰時”,就要準確地把它與“美國獨立戰爭”聯系起來,首先把它歸入“資產階級革命”這類歷史知識中,然后再分析出“美國獨立戰爭”所遺留的黑人奴隸問題與“南北戰爭”爆發具有因果關系。這樣,也就理解歷史知識,才能夠牢固地記憶掌握和用來開展正確的思維活動。歷史知識自然也不例外,只有通過“巧理解”把重要歷史知識間的內、外部聯系弄清了,才能夠牢固地掌握和運用它們。
四、巧思考。思考,是指理性認識的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和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常指邏輯思維。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巧思考”就是在前“三巧”的基礎上對重要歷史知識進行思維加工,并得出規律性的知識。在這里,“巧”是抓住和運用重點知識并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如對中國古代史上歷次農民戰爭推動社會進步的史實進行思考,可得出“在封建社會中,農民戰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認識;通過分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鞏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從而促進了西漢社會經濟繁榮的史實,可看到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通過綜合歷史上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促進社會發展的史實,可明確“調整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步驟”,“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等重要論斷;通過綜合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裂、經濟發展以及民族融合加快等史實,可以認識到該時期是“一個分裂但孕含著統一因素的時代”。這些例子表明,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可獲得更多更深遂的歷史知識,可使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初步的培養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