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叫曹阿瞞
導語:《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貶稱還有“老瞞”一說。如第61回“孫權(quán)遺書退老瞞”中
曹操小名阿瞞的說法應是民間演義說書流傳時的改動,曹操小字應是“阿滿”,表示可愛的意思,后來因為《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于是可愛的“阿滿”就變成了貶義的“阿瞞”。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記載曹操“小字阿瞞”,用“瞞”字,是欺瞞的意思,而曹操性格多疑,好用計謀,故改“滿”為“瞞”非常符合曹操的性格。《三國演義》第72回“曹阿瞞兵退斜谷”,直接稱呼曹操是曹阿瞞,這是明顯的不敬的稱呼。
《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貶稱還有“老瞞”一說。如第61回“孫權(quán)遺書退老瞞”中,孫權(quán)寫書給曹操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蘇東坡《志林》記載鄉(xiāng)中小兒“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說明在唐宋時期,曹操已經(jīng)是不受歡迎的奸雄形象了。所以民間說書藝人以及《三國演義》記錄的文人們將曹操的小字“阿滿”丑化為“阿瞞”,其實是歷史正統(tǒng)觀念的表現(xiàn)。民間一直認為劉備是漢室正統(tǒng),而曹操是漢賊,就要對其丑化,于是“阿瞞”就這樣產(chǎn)生了。
曹操
阿瞞:三國時曹操的小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qū)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的軍事、文學才能很少有人否認,稍微有爭議的是他的政績。他的政績與軍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仡櫲龂暗臍v史,東漢桓帝年間,中國的人口曾經(jīng)達到五千多萬,但到了三國時銳減到七百多萬,甚至還不如四五百年前動不動就“斬首十萬”的戰(zhàn)國時代。殺光這么多人不可能,但餓死卻不難。究其根源,無非是天災人禍。自東漢桓帝靈帝以來,旱災、水災、瘟疫、暴動、叛亂不斷,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戶數(shù)大量減少。根據(jù)后漢書記載,漢桓帝時期,比較大的災禍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按照這個估計,僅此一年這兩地就餓死了大約三四百萬;漢靈帝時期,“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nèi)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規(guī)模的天災、諸胡叛亂或入侵,不計其數(shù)。加上爆發(fā)于公元184年的黃巾大起義和隨后的軍閥混戰(zhàn)后,生產(chǎn)遭到了完全的破壞。這樣的亂世中,恢復正常的生產(chǎn)秩序使民眾豐衣足食,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
然而,漢末三國中的各個諸侯中,軍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內(nèi)政上有作為的不多。政治經(jīng)濟上的成功與失敗都會自然的反映在軍事上,大多數(shù)人因此吃盡苦頭,最終受困于“米”而連證明自己是否是“巧婦”的機會都沒有。恢復生產(chǎn)的方法,無非是開源節(jié)流,這兩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實行,實際上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chǎn),工作效率當然高于普通的自耕農(nóng)。因此這個政策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短時間內(nèi)就地方變成“農(nóng)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一大創(chuàng)舉并不過分。曹操在攻破鄴城后,鑒于東漢后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diào)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nóng)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fā)。”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