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南地區的變遷
江南地區是指我國大江以南,長江至南嶺間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和福建北部(從南嶺向東延伸)等地。下面我們去看下古代江南地區的變遷。
三國以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課本中未有“江南地區”一詞,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江南地區”一詞,還專門講述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江南”是一個地域名稱,廣義是指長江以南的地區。狹義是指長江下游南岸,以太湖為中心,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東南部。這里氣候濕潤,土壤肥沃,是魏晉以來我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最快的地區。歷史教材中的“江南地區”是廣義上的江南。
遠古時期的江南地區的變遷
據考古發現,距今170萬年左右,我國云南省元謀縣生活著一支遠古人類,我們把他們稱為 “元謀人”。這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大約距今七千年,長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市生活著河姆渡人,已經進入到氏族公社時期,他們已經會種植水稻,建造房屋,開鑿水井,過著比較穩定的生活。
黃帝堯舜禹時期,華夏族活動中心在黃河中下游,對江南地區控制較弱?!妒酚洝份d: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蒼梧之野”就是指稱湖南的九嶷山,九嶷山也叫蒼梧山。毛澤東詩云:“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那時,江南地區荊莽未開,居住著少數民族,是落后的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的江南地區的變遷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蜂起,江南地區有楚國、吳國、越國,雖然有“吳越爭霸”、“晉楚爭霸”,楚莊王也一度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可是那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帶,是黃河兩岸。爭霸的目標是北擴爭奪中原霸主。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可是勢力范圍始終在長江沿岸,沒有進一步向南拓展,那時南方仍被稱為蠻夷之地。
秦朝時期的江南地區的變遷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五十萬大軍繼續南下,開疆拓土,一直打到南海,統一了東南、嶺南等地區。秦始皇對這些地區進行了開發,興修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特設立象郡、桂林郡、南??とす芾斫鲜聞?。秦朝滅亡后,由南海郡尉趙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南越國。南越國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云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統治時期,江南政治、經濟均有所發展。
兩漢時期的江南地區的變遷
西漢建立后,南越國王向劉邦稱“外臣”,關系幾經反復,漢武帝時,出兵10萬,滅亡南越國。兩漢時期,黃河中下游是政治統治的中心,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落后,手工業、商業發展水平較低,很多地區尚未開發?!妒酚?middot;貨值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nòu),果隋贏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也無千金之家。司馬遷時期的江南地區還是人煙稀少,刀耕火種,商品經濟水平比較低,因此沒有富裕人家。
東漢后期政局動蕩,軍閥割據,戰亂紛紛,很多北方人為了躲避戰亂,逃往江南地區,還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拉開了江南開發的序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地區的變遷
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吳國招撫山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東晉建立前后的數十年間,中原地區以百萬計的人口涌進南方,其中有大量的勞動力,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也隨之南來,這對南方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影響。“永嘉南渡”不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晉朝政府的南移,也為江南的發展帶去了大批人才。北方的流民為了重建家園,求得安定的生活,他們有著強烈的經濟開發愿望。這對于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到了南朝劉宋時期,江南已經成了魚米富足之鄉,《宋書》載: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南北朝以前,江南地區幾經變遷,幾經開發,農業、手工業、商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終于從荒蕪之地成為魚米之鄉。從江南地區的變遷可以看出,經濟的發展有自然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勞動力、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統治者的政策導向。南方政權的一些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相對于北方的戰亂,南方相對安定,老百姓安居樂業,老百姓也維護這樣的政權。
江南經濟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國家的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以后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