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劉徹歷史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歷史上早期最為有名的皇帝,他用仁政治國而被廣為傳頌。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歷數漢武帝劉徹的歷史功績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即劉徹。漢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統治期間接受董仲舒建議,將“獨尊儒術”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采用法術、刑名,加強統治。頒行“推恩令”,以削弱割據勢力。設十三郡刺史,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經濟方面,實行鹽鐵專營和場輸平準等措施,并打擊富商大賈;農業方面,實行“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曾兩派張騫至西域,加強對西域統治和經濟文化交流,用衛青、霍去病為將進擊匈奴,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時才16歲,到公元前87年他逝世為止,總共做了54年皇帝,占了整個西漢王朝四分之一的時間。
漢武帝在位期間,西漢的社會經濟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國力更加強盛,達到了鼎盛時期。漢武帝所實行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對于以后歷史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那么,漢武帝的歷史功績主要有哪些?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后掌握大權。公元前135年,竇太后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首先打擊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強了他身邊收轉文書的尚書、中書的地位,使丞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職位。自此,中書和尚書成了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他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還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給其他幾個兒子,并且互不統屬。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后來就無法與中央對抗了。這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舉。漢武帝還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乎治國要求的,就根據上書人的特長授給官職。
第二,漢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采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后來的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便采取這種思想來做統治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在舉行測試的時候,漢武帝對其他各派學說的人一概不取,獨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學說,士人都變成了儒生。
第三,漢武帝出兵抗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國家更加統一,為西漢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后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武帝還用大量移民的辦法來充實邊防,發展生產。
第四,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公元前13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大月氏共同防御并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隨后,中亞、西域各國以朝貢為名,經常到長安訪問和貿易。中國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續了1000多年。
第五,漢武帝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漢武帝使越族三個部落歸屬漢室后,把他們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統一”局面。漢武帝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把鐵制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傳到這些地區,或多或少地破除了這些地區的閉塞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六、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漢武帝在位時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還在秦朝開成的鄭國渠旁邊開了6條輔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士兵堵住了黃河決口。經過這次治理,黃河下游大約有80年沒有鬧過大水災。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屯圍、屯墾等發展農業的重大措施。他還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農具,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總之,漢武帝在位期間,充分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把西漢王朝推向了極盛階段。
一代名帝漢武帝劉徹的功與過
漢武帝的功
漢武帝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軍事等方面都是最為強盛的時期。在漢朝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將西漢王朝推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
一、政治方面:1、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解決諸侯國問題,加強中央權威。2、破格錄用有真才實學的人如董仲舒、桑弘羊等,輔佐朝政。3、任用“酷吏”,嚴厲打擊地方豪強。
二、經濟方面:1、將煮鹽鑄鐵造錢權利收歸于國家,統一鑄造五銖錢,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2、打擊大商人和高利貸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三、思想文化方面:1、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從此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2、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興辦學校,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四、在軍事方面:1、派衛青、霍去病率領大軍,進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派衛青、霍去病率領漢軍主力在“漠北戰役”,取得戰略決定性的勝利,解除了匈奴對于北方長期的威脅。2、進軍西南,平定閩粵。設立郡縣加強與內地的聯系;3、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與西域各國交往通道。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漢武帝的過
1、漢武帝好大喜功,連年征戰,耗得國庫空虛;2、漢武帝迷信神仙方術屢屢受騙,封禪求仙揮霍無度;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不利于文化多樣性的發展。4、漢武帝外儒內法,權力欲望極強,迷信自我意志;他聽信讒言、妄用奸佞,使可憐的衛皇帝和皇太子死在奸臣小人之手,成為千古冤案。5、開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稅賦徭役繁重,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
由于其皇帝的身份,只要其有所涉及,都會產生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功過影響。漢武帝晚年社會動蕩,幾乎成為危局。面對自己造成的危局,他深刻反省。頒發《輪臺罪己詔》以檢討承認過失,并且停止征伐,實行休養生息的寬民政策。
雖然漢武帝在其執政后期犯了很多的過錯,但是他所做的成就要遠比過錯多得多,總體而言是功大于過。也因為這樣,歷朝歷代皇帝都以漢武帝為楷模,真相效仿,想要做一個像漢武帝一樣的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