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服飾文化
韓式服裝最吸引人的地方還在于它所運用的夸張手法,它滿足了都市里忙忙碌碌的人們渴望宣泄的心情。個性的張揚就是快樂的源泉:寬就寬到極至的闊腿褲,瘦便瘦到極至的緊身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韓國服飾文化。
韓國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于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后,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
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朝鮮戰爭期間(1950—1953),西式服裝進入韓國。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人們覺得韓服太過繁瑣,穿著不便,因在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里穿。
韓國服飾文化包括傳統韓國服裝和現代韓國服裝,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也是韓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
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另外, 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 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大禮服也稱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廟, 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里穿的衣服。
提到韓服就不能不提到05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在韓國釜山舉行,韓國特意為出席會議的領導人制作了韓服。據介紹,每件韓服的顏色和圖案分別根據“陰陽五行說”選定,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黃、青、赤、黑、白五色分別代表著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圖案方面,制作者則選擇了青松、竹子、云和牡丹為花樣。青松和竹子代表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君子風范,而云和牡丹則象征著遠離世俗的超脫境界和華麗富貴。
歷史上,韓服是朝鮮半島居民的普及服裝,不過如今卻很難在大街上看到了。韓國人之所以平時不穿韓服,是因為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傳統韓服穿起來相對復雜,活動也不很方便。不過,這樣反而提高了韓服的檔次,使之成為重要節慶活動的禮服。在韓國人心中,正式場合穿韓服已經上升為一種規范,如果有晚輩違反,長輩便不會接受他們的“請安”。過年過節,上街不穿韓服還會被陌生人指為“粗魯、沒有禮貌。”也正因為如此,不管韓國人身處何方,韓服在他們心目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
延伸閱讀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裝。襦,短上衣,一般長不過膝。襦可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乎衫,復襦則近襖,區別在于是否夾里。從戰國到明朝,前后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冕服是古代中國(含東亞一些地區的某些歷史時間段)男性最高等級的禮服名稱。主要由冠(冕冠)、上衣(一般為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為淺紅色,亦有朝代用黃色)、舄等主體部分及蔽膝、綬、佩等其他配件相構成。
朝鮮王朝(1392—1910年),是朝鮮半島封建王朝,也稱李氏朝鮮、李氏王朝,簡稱李朝。1392年高麗李成桂政變上臺,1401年其子李芳遠被明朝冊封為朝鮮國大王,成為明朝藩屬國。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采取事大主義。1636年后金攻占朝鮮,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滿清朝貢。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叩開了朝鮮國門。甲午戰爭戰敗的清朝被迫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1896年朝鮮國王李熙自稱皇帝,改國號大韓帝國。1910年8月日本通過《日韓合并條約》吞并朝鮮半島,李朝滅亡。李氏朝鮮歷經27代,共519年。
新羅(英文音譯:Silla,公元前57年~935年),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從傳說時代起,立國達992年。公元503年開始定國號為“新羅”。新羅最初由辰韓樸氏家族的樸赫居世居西干創建。新羅據有西海岸的仁川灣,便于直航中國。從 4世紀末起,先后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文化。660年和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后滅亡百濟和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成“后三國”。935年,“后三國”被高麗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