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姓氏書——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部記錄姓氏的文集,全文568個字,通篇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中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下面給大家介紹中國最早的姓氏書——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采用四言體斧正,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便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它所輯錄的幾個姓氏,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姓氏文化,或譜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是世界上“尋根意識”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血親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
作品解讀
《百家姓》雖稱為”百家姓“,但并非就是一百個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實際排列。根據淵源出處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為16種。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由于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曾率領“熊、黑、貅、貔、虎”等。這些“ 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如年,是在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類似的還包括牧、終、常、孔、廉、樂、皮、高等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如宋,是出自子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 公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亂之后,微子啟受封於宋國, 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類似姓氏還有趙、吳、鄭、陳、衛、蔣、沈、韓、秦、許、呂、戚、謝、鄒、柏、章、蘇、潘、葛、范、彭、魯、韋、苗、任、柳等。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如司徒,是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設立,一直延續到秦漢,任此官職的后代便以官職名稱為姓。另外還包括司空、司馬等也屬于這種情況。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如喬姓,出于有熊氏。黃帝死后,葬于橋山。黃帝的子孫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后人去木為“喬”。還有姜姓,出于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其后代有人以河名為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如東郭,郭是指古代時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東郭,就是外城的東墻附近。齊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其后人便以東郭為姓;類似還有東門,魯莊公有后代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后人便以東門為姓;另外還有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其后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如復姓呼延、慕容、宇文、尉遲、萬俟等姓氏都屬于這種情況。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所謂“謚”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如穆姓、文姓等,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后進號文于,其后人以其謚號“文”為姓氏。另外還有康姓也屬于這種情況。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如桂姓、田姓等,黃子澄的后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如金姓、劉姓、鄭姓等。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如萬姓、丙姓等。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漢改姓氏。
如元姓。少數民族用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姓的也很多。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寧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世襲,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像后,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與漢族舊習俗如張王氏、李揚氏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