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書法家王珣
王珣是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出身瑯玡王氏,初任桓溫掾,與謝玄俱為桓溫所敬重,累遷至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于謝安當政時為秘書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東晉書法家王珣。
步入仕途
王珣出身瑯玡王氏,為 丞相 王導之孫、 中領軍 王洽之子。最初擔任 桓溫的 掾屬,與同僚 謝玄都被桓溫 敬重,后轉任 主簿。當時桓溫正進行 北伐,軍中機要事務都交由王珣處理,軍中文武數萬人都認識他。
太和四年( 369年), 豫州 刺史 袁真不甘心被桓溫指責,被逼承擔桓溫第三次北伐失敗的責任,又因朝廷不處理其訴,便叛歸 前燕。當時王珣亦參與討伐,于太和六年(371年)平定叛亂,王珣因功封東 亭侯。其后轉任 大司馬 參軍、瑯邪王友。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死后,王珣調任 中軍 桓沖的 長史、 給事黃門侍郎。
王謝交惡
當時,王珣娶了 謝萬的女兒,其弟 王珉亦娶了 謝安的女兒。雖然與謝氏結成姻親,卻互相猜嫌,后謝安更讓二人離婚,王謝兩家于是成了仇敵。當時謝安當國主政,在其意愿下王珣被任命為 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遠地,便不去上任。后又被任命為 散騎常侍,王珣未接受任命,又調任 秘書監。
孝武所倚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去世。其后,王珣調任 侍中,很受晉孝武帝 司馬曜的倚重。后轉任 輔國、吳國 內史,任內深得當地 士庶之心。太元十五年(390年)九月,王珣被征召為尚書右仆射,領 吏部事務。太元十六年(391年)九月,王珣轉任 尚書左仆射,加征虜,領 太子詹事。
孝武帝雅好典籍,王珣與 殷仲堪、 徐邈、 王恭及 郗恢等人就以才學和文章而深受孝武帝親待,被引為 心腹。但 王國寶等人此時依附輔政的會稽王 司馬道子,而司馬道子與孝武帝關系一度劍拔弩張。孝武帝擔心自己一旦去世,朝中必生事端,便分別命王恭和郗恢出任 兗州 刺史及 雍州刺史,殷仲堪 司牧荊州,作為外援,而留王珣在朝任宰輔重臣。
一似胡廣
太元二十一年( 396年),孝武帝為寵妃 張貴人所殺,禮儀中的 哀冊和 謚號議定都由王珣所草擬。 當時,王恭入赴 山陵,不滿王國寶亂政,于是有意起兵殺死王國寶。但當時王珣阻止,稱王國寶罪惡未彰,人心皆惡時才順應人心誅殺他,這就無往不利。當時王恭亦顧慮作為王國寶黨羽的 豫州刺史 庾楷,于是打消念頭。王珣卻勸王恭靜觀事變,暫時按兵不動。王恭便放棄除掉王國寶的準備。后來,王恭對王珣說:“最近以來,我看你太像 胡廣了。”王珣說:“ 王陵因為在惠帝面前爭執, 陳平經常在一旁謹慎小心,沉默不語,你只看結果如何罷了。”
隆安元年( 397年)正月,王珣任 尚書令。 同年,王恭因獲 荊州刺史殷仲堪支持,上表陳列王國寶罪狀,起兵討伐他。當時王珣雖任尚書令,但因孝武帝突然被殺,未及寫遺詔以王珣為顧命大臣,故王珣只是因偱行事,不發一言。當時司馬道子問王珣是否知道王恭和殷仲堪起兵,王珣特意以未有參與朝政,故不會知道二人舉兵之事為言。
而王國寶知道王恭討伐自己,驚惶失措, 王緒于是勸王國寶假稱司馬道子詔誅殺王珣及 車胤,以誅除時望,并以司馬道子之名起兵抵抗王恭及殷仲堪。但當王珣和車胤前來后,王國寶卻不敢殺害二人,反向他們問計,王珣即勸誘他自動解除他軍政的權力,從而令王恭休兵。
車胤亦陳說利害,分析一旦王國寶反抗王恭而逼王恭退守 京口,若王國寶未能快速擊敗王恭而殷仲堪卻已東下建康,就將受兩軍夾擊。王國寶聽后便很畏懼,于是上疏解職并致闕待罪,然而不久反悔,假稱獲詔官復原職。而當時司馬道子亦想息事寧人,將所有罪責都推向王國寶,于是收捕王國寶并賜死他,更以自己有罪過向王恭道歉。王恭及后就罷軍還鎮京口。
隆安二年( 398年),司馬道子畏懼王恭和殷仲堪等,于是聽信譙王 司馬尚之樹立外援之言,以 王愉為江州刺史,并分豫州四郡由他都督。當時豫州刺史庾楷抗議但失敗,于是怒而勸王恭討伐司馬尚之兄弟。王恭聽后也想起兵,在得到殷仲堪及 廣州刺史 桓玄的支持并被二人推為盟主后就正式起兵。
司馬道子在世子 司馬元顯建議之下決心討伐王恭,命王珣為 衛、都督瑯邪水陸軍事、 假節。面對桓玄大敗 司馬尚之軍,王珣守建康北郊以防備桓玄。同年,王恭起事被平定。王珣便上還符節,獲加授 散騎常侍。
病重去世
隆安四年( 400年),王珣因病解職。同年五月丙寅 (6月24日),王珣去世,享年五十二歲,獲贈 車騎、 開府, 謚號獻穆。桓玄輔政時,改贈王珣為 司徒。
書法
王珣工書法,傳世書法作品有《 伯遠帖》等。《 伯遠帖》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信札。《 宣和書譜》載:“珣三世以能書稱,家范世學。珣之草圣亦有傳焉。” 此帖經北宋內府收藏,明代 董其昌等都曾收藏,為乾隆三希之一。
董其昌稱“既幸予得見王珣,又幸珣書不盡湮沒,得見吾也。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顧復在《 平生壯觀》中說《伯遠帖》:“紙堅潔而筆飛揚,脫盡王氏習氣。”安歧《 墨緣匯觀》評稱:“有自然沉著之氣。”《宣和書譜》稱:“其家世學,草圣有傳。今不見其草跡,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觀其下筆,力變右軍父子,而無一筆詭于正,所謂縱任自喜,古雅有余者也。”《宣和書譜》還曾收有其 草書《三月帖》,今不存。
文學
王珣有 文集十一卷(《 舊唐書·經籍志》作十卷)。《 全晉文》收錄有《奏追崇鄭太后》、《書》、《與范甯書論釋慧持》、《重與范甯書》、《林法師墓下詩序》、《琴贊》、《虎丘山銘》、《孝武帝哀策文》、《祭徐聘士文》。
歷史評價
時人: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
桓溫: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
王恭:比來視君,一似 胡廣。
桓玄: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雖逼嫌謗,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殷闡:君以圭璋,資以明要。少長風流,舉契理調。事擾皇家,道在君子。亮誠外內,寄內萬里。契同風云,義貫終始。自昔索居,荏苒于茲。五載不覿,何日不思。嗚呼若人,奄隨化遷。古之遺愛,猶或興言。承兇愴痛,慨然留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