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行逆施的歷史故事
倒行逆施是指做事違反常理,后多指做事違背正義和時代潮流,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倒行逆施的歷史故事。
倒行逆施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名叫伍奢,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伍奢和費無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師。費無忌是個奸惡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楚平王聽信讒言,把太子派到邊境做官,讓他遠離自己。后來,費無忌又誣陷太子陰謀反叛。楚平王聽了非常生氣,又派人去殺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國去了。伍奢去為太子說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費無忌又無恥地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干,必須捉來殺了,否則會成為禍害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員騙來。伍員識破了這場騙局,并在他人的幫助下逃往宋國,最后到了吳國。他為了借吳國的兵力替自己報仇,就幫助吳王闔閭(hlǘ)奪取了王位。
后來,伍員同吳王闔閭領兵進攻楚國,打進了楚國的國都。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員便把他的墳墓挖開,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體抽了三百下。伍員的好友申包胥寫信責備他太過分了,伍員對送信的人說:你替我謝謝申包胥,并告訴他,我報仇心切,就像行人趕路一樣,天快黑了,但離目的地還很遠,所以只好不擇手段,倒著走路,不能按常理辦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成語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倒行逆施相關人物
伍子胥(前559~前484)。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殺,他逃亡經過宋、鄭等國入吳。后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整軍經武,國勢日盛。不久攻破楚國,以功封于申,又稱申胥。后吳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并停止伐齊,吳王不聽,漸被疏遠,最后吳王賜劍命他自殺。
申包胥,羋姓,申氏,名包胥,一作勃蘇,又稱“王孫包胥”、“棼冒勃蘇”,荊州監利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楚王鼢冒的后代,生卒年不詳。申包胥向與伍員交好。伍員出逃時曾對申包胥說:“我必復(覆)楚。”申包胥回答:“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前506年,伍員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員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責備伍員說:“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回答:“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延伸閱讀
【釋義】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文獻】司馬貞 索隱:“譬如人行,前途尚遠,而日勢已莫,其在顛倒疾行,逆理施事,何得責吾順理乎!”
《漢書·主父偃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顏師古 注:“倒行逆施,謂不遵常理。”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馬士英有才藝》:“﹝ 馬士英 ﹞乘時竊柄,倒行逆施,為后世唾駡而不惜。”
聶紺弩 《從陶潛說到蔡邕》: 汪 周 之流的倒行逆施,乃是知法犯法,明目張膽地自絕于 中國 人。
【示例】在壓迫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疏解和抗議都無用,壓迫者是可以任所欲為,~的。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離渝前的政治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