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如椽的歷史故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大筆如椽的歷史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大筆如椽的歷史故事:
東晉的文士王殉,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司馬桓溫聘為主簿。
有一次,司馬桓溫為了試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頓時驚慌失措,四處躲避,惟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司馬桓溫感嘆地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
還有一次,司馬桓溫為了試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司馬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
王殉的夢境馬上成為事實。就在當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駕崩。由于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謚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成語“大筆如椽”便由此故事而來。——《晉書·王殉傳》
相關人物介紹:
1、司馬恒溫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后,宣城內史桓彝長子。
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后秦、前燕),戰功累累。后獨攬朝政十余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于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愿。
桓溫逼迫朝廷加其九錫,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實現。死后謚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為"宣武皇帝"。
2、王殉
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名法護,臨沂瑯琊(今屬山東)人。出身名門望族,王導之孫,王洽之子,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族侄,受封東亭侯,累官輔國、吳國內史,尚書仆射、尚書令等,謚獻穆。工文章,善行、草書,《宣和書譜》稱“草圣”,足東晉著名書法家。
書法成就三希帖中“伯遠帖”的作者,僅存的晉人法書真跡,晉人墨跡中最可信,最具有時代特色的法書珍品。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沒有絲毫造作板滯的痕跡。曾經北宋宣和內府收藏,明、清兩代由董其昌、吳新宇、安岐等遞藏,入清內府。清亡后溥儀攜出宮外,流落民間。本世紀40年代末與《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當給一家外國銀行,人民政府知悉后,經周恩來批準以重金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