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軼事典故大全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梅堯臣軼事典故,希望對你有用!
梅堯臣軼事典故
一次進士考試,堯臣為考官,輔助主考官歐陽修閱卷,發現了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驚為天人,并推薦蘇軾的試卷給歐陽修批閱。歐陽修頗驚其才,但是試卷糊名,歐陽修認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鞏所寫,但為了避嫌,于是將此卷取為第二。其實曾鞏并沒有進入前幾名。
梅堯臣與梅公亭的故事
曾據《至德縣志》記載:梅堯臣北宋景祐元年至五年(1034-1038)任建德縣令(安徽省東至縣),居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緬懷他,把縣城改稱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臨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元至正二年(1342)、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康熙十年(1671)三次重建,民國七年(1918)王人鵬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巖壁之上。亭,磚木結構,呈長方形,畫棟雕梁,為樓閣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飛翹,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__”時梅公亭被毀,今僅存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百年來,人們五建五修梅公亭,緣由何在?
他生于農家,幼時家貧,酷愛讀書,16歲鄉試未取之后,由于家庭無力供他繼續攻讀再考,就跟隨叔父到河南洛陽謀得主簿(相當于現今的文書)一職,后又在孟縣、桐城縣連續擔任主簿職務。在連任三縣主簿之后例升知縣,召試,賜進士出身,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梅堯臣入仕之后,曾胸懷大志,抱有遠大抱負,他原名“圣俞”,后改“堯臣”,意為立志要做個圣明君王的賢臣,然而他卻沒有遇到圣君。
梅堯臣任建德縣令的五年間,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圓破舊的竹籬,常年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民眾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后果斷以土墻代替,并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元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贊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
對于這樣一位大文學家、大詩人、大名人,且在建德為官時又為民愛民,用詩歌這一形式表達民間百姓的怨憤,人民自然崇敬他、熱愛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時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東至人民中傳誦。
梅公雖然在仕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大量的激動人心的詩篇。在當時,他和蘇舜欽齊名,在詩壇上聲望很高,被稱為“蘇梅”,又和歐陽修是好朋友,都是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并稱為“梅歐”。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他的詩作分為古淡與刻畫兩種,為當時人所推崇。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堯臣。陸游在《梅圣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詩能夠從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風格平淡樸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寫下的大量詩作中,其中寫農民的有《田家語》,“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這首詩用農民的口氣,申訴了農民遭受的苦難。在《小村》詩中曰:“寒鴉得食日呼伴,老奧無衣猶抱孫,磋哉生計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論!”在《陶者》一詩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現了貧富對立的社會現象。梅公在公務之余,還經常步出縣衙,流連于建德、東流、池州的青山綠水之間,寫了不少詠景詠物詠友的詩,從梅堯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出梅堯臣的獨特風格,它平易而深刻,細膩而貼切,凝煉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潑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詩用慣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夠突破陳規,做到議論突出,談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繪方面,也形成了刻劃個性、摹寫細節的特點,給人以新鮮細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鑿不營乃產嘉茗兮……”這是北宋大詩人梅堯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賦》的開篇語。梅堯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調任建德(今東至縣)縣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離任,在建德縣為官5個年頭,這首臉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賦》就是他在任時深入官港茶區親自考察茶葉的生長氣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過程后所作,他作罷擲筆,捋須含笑說:“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這是一個多么親切、謙和的自喻。封建時代的父母宮,能把自己與采茶農人緊緊聯系在一起,是多么可親可敬啊!
東至是個老茶區,早在唐代官港的茶葉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筆下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指的就是當時隸屬于浮梁地區的官港。 梅公對東至的茶葉推崇備至,不僅著有《南有佳著賦》,且又作詩曰:“山茗烹仍綠,池蓮摘更繁”,把茶葉與池蓮并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葉就已負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梅堯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調任建德(今東至縣)縣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離任,在建德縣為官5個年頭。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圈破舊的竹籬,常年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民眾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后果斷以土墻代替,并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
他深入官港茶區親自考察茶葉的生長氣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過程,作有《南有佳茗賦》:“南有山原兮,不鑿不營乃產嘉茗兮囂此眾氓。”傳說他作罷擲筆,捋須含笑說:“我乃采茶官也!”且又作詩曰:“山茗烹仍綠,池蓮摘更繁”,把茶葉與池蓮并為建德之美。游梅山寺時,曾作詩《游梅山寺》一首,詩曰:春山日可愛,因訪舊禪宮。路繞危溪入,橋椽古木通。白雞鳴屋外,綠水過庭中。獨坐昔云樂,何如親友同。
梅堯臣在這里還作有《田家語》、《汝墳貧女》、《觀博陽山火》、《陶者》等詩一百多篇。
《至德縣志》記載:他去官后,宋嘉定年間,人民為了緬懷他,把縣城改稱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為梅公堂以祀之,后邑令柴夢規改梅城后之白象山半山坡半山亭為梅公亭,以祀,后廢。元代,吳師道任建德縣令,他崇敬梅堯臣,至正二年(1342),即其址重新修建了梅公亭,有“半在山林”額,并作《梅公亭記》,贊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縣言震、清康熙十年(1671)知縣喻成龍、四十一年邑人又三次重建梅公亭。民國七年(1914)王人鵬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巖壁之上。文曰:“一亭縹緲臨秋蒲,兩岸波濤送晚潮”,此鵬光緒丁酉夢中得句也。迨民國壬子(1912)蒞官建德,越明年甲寅(1914),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適縣名更曰秋浦,回憶舊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乙卯(1915)仲秋蓼城王人鵬記。”亭,磚木結構,呈長方形,畫棟雕梁,為樓閣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飛翹,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__”時梅公亭被毀,今僅存遺址,現為東至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來在東至縣第一中學發現“秋浦梅公亭紀事碑”,此碑高約180、寬約80、厚約20厘米,除少數字體損壞外,全文清晰可識。據說該碑是在__中被人從白象山搬運至此。立碑者為周馥,周馥(1837-1921),字玉山,謚號愨慎公,建德(今東至)人。生前佐李鴻章致力河務,歷官布政使、北洋通商大臣、陸軍部尚書、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職。著有《易理匯參臆言》、《負暄閑語》、《玉山詩集》、《周愨慎公全集》。經比對《周愨慎公全集》,讀文如下:
我縣署后山麓舊有梅公亭,祀宋詩人梅圣俞先生,以先生嘗宰是邑,有惠政,列祀名宦也。歲久亭圯(注:此字似應作“圮”)。今邑令王公友梅乃葺而新之,較舊加恢廓焉。顧亭無守護者,曰:“久恐復頹廢。”適察監犯李長生勤于工作,且減囚食以養其母,王令憐之,因規山下沮洳成稻田六畝使長生佃之,守護此亭。邑紳趙鎔等議曰:“明江西巡撫陶山,中臣名宦也,鄉人至今仰慕,嫡裔凋零,惟長生在,茍無以睭之,將絕祀矣。田本縣署廢苑,俗名花園塘,城內向無糧賦,盍請縣主以此公田永為亭業?明年長生徒役期滿,即派其永為守亭之戶,凡亭旁磽瘠并聽其墾,概不收租,嗣后非有大故不易佃。”眾意謂然,因面請王公核準。公欣然曰:“此我意也,是可以定案。”且來書屬予敘其事,余告之曰:“此舉有三善焉:當茲紛亂之世,吏皆茍安,而王公乃能重修此亭,以表梅公遺愛,此尚賢興廢之善政也;李長生一羈囚耳,有母八旬而不能養,年已五十而無妻無子,縣官鮮不漠然置之,略加周恤,安能籌及久遠?今乃給以官荒,使其事畜有資,娶婦成家,是恩恤賢裔、加惠無告之盛心也;官荒久棄,人不過問,今墾為田,春種秋獲,與農事試驗場無異,公余之暇,考驗獎勵風行各鄉,亦勸農勵俗之一端也。程明道曰:一命之士茍存心于愛物,于事必有所濟。豈不信哉!”時邑紳前交通總長許世英適寓天津,于詢之亦頗以是,并助李長生五十元,于家亦助百元,俾安業焉。惟恐日久此田被奪,因敘此事始末,鐫碑亭旁,以垂久遠。梅公名堯臣事跡載宋史本傳,李陶山名一元,明江西巡撫,嘉隆間海內有“四君子”之號,一元為“清君子”云。今知縣事者為霍邱王人鵬字友梅,宰我邑已七年,民愛之,雖籍屬同省可援例留任。今在邑議紳為趙鎔、胡之楨、鄭起枝、徐傳書、鄭會傳諸人,余不盡書。